正文 關於李白,你所知道的可能都錯了(2)(1 / 1)

提到李白,我們自然會想到詩仙、浪漫主義大詩人這樣的描述,連幼兒園小朋友都不會對這個名字陌生。

但現在突然有一個人跳出來說:“李白完全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你們啊,根本不了解李白。”

說這話的人是台灣作家張大春,莫言曾把他比作孫悟空,“最有天分、最不馴,好玩得不得了”。這位作家裏的孫悟空要揭李白的底,他在遙遠的電話那頭言之鑿鑿:“大家對李白都是隻知其名,而且還在誤會中不停地闡述他,越說越錯。我就想給大家講講到底‘李白’是誰。”

為了講清楚“李白”其人,張大春發現,還得順便給大家解釋解釋李白所處的時代“盛唐”。這樣合計下來,他估計自己得寫一百萬字。

目前,這一百萬字的前二十四萬字已經在大陸出版,書名叫《大唐李白·少年遊》。

張大春說,他還會再寫三本,才能填完這個大坑。

這個李白,在張大春心裏養了30多年

直接促使張大春起念寫李白的,是他夫人葉美瑤的一句話。2012年10月的一天,美瑤問他:“你要不要寫一本關於詩人和詩的書?但不要隻寫那些你感興趣、別人卻聽不懂的話。”

“那寫什麼好?”張大春問。

“寫李白吧,大家都知道他,也會有興趣讀。”夫人話音剛落,“盛唐李白”四個字電光石火般跳到張大春眼前。後來他把“盛”改成“大”,書名就此敲定。

從2012年底到2013年7月,他寫完了《大唐李白》係列的第一本《少年遊》。寫書時間不過7個月,但如果算上張大春對這個題目的準備時間,則有30多年。因為從大學時代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研究李白其人其詩。

“因為李白實在太怪了。”張大春說,“他的很多詩根本不像同一個人寫的。而且盛唐時,詩歌的格律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為什麼李白不遵循當時的格律?為什麼李白‘出格’了,別人不罵他,還捧他?”

最初隻是對李白寫詩的方式好奇,逐漸地,他對李白這個人本身也有了興趣。

李白是商人之子,而在唐代商人是賤民,“地位隻比妓女高一點”。從客觀環境來看,他並不具備融入時代的條件,也不可能登上文化或政治舞台。可李白居然站在舞台中心放歌,被無數聚光燈籠罩,成為中文世界最著名的詩人。為什麼李白能走到這一步?

被稱為天才詩人的他,學識教養從何而來?他詩中流露出的時儒時道時佛的思想如何形成?他名滿天下,為何卻總刻意含糊出身來曆?他在詩裏經常思鄉,但為何近鄉時卻不還家?他四處遊曆、結交朋友,錢從哪兒來?他愛過誰嗎?這愛情如何被他寫入詩篇千載流傳?……

這些時不時會跳出的疑問,刺激張大春不斷翻書。時間長了,沒事就在心裏揣摩李白成了張大春的一個習慣。

如此,30多年過去,養在張大春心裏的那個李白骨肉日漸豐滿,身影日漸清晰,最終在《大唐李白》裏走出來時,張大春覺得,他是活的。

全方位顛覆李白

毫不誇張地說,“張大春版”的李白一出場就全方位顛覆了“大眾版”李白的形象。

世人說李白淡泊名利、浪漫出世。而在張大春筆下,李白一點也不浪漫。身為商人之子的他沒資格參與科考,隻能另尋出路,靠幹謁、投獻求官,並汲汲於經營自己的名望與影響力,“以達天聽”。

李白留存於世的一千首詩中,起碼有五百首以上是拍達官貴人馬屁的“幹謁”之作。“比如你姓楊,李白會立刻想出古代知名的楊姓人的故事,套到你身上,給你寫首詩。這哪裏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李白的四海雲遊,也不是寄情山水這麼簡單,更多是為了拓展人脈、搞好關係,從而賺名氣、謀官職。

甚至李白的婚姻,也是為他的求仕之夢服務。他一生結婚兩次,娶的都是當時有政治身份人家的姑娘。他的第一個妻子是武則天時代大官許圉師的孫女。

顛覆之外,張大春也替李白“伸冤”。

有人說,李白是吉爾吉斯人,“李白要活著,肯定會說,老子才不是。”張大春音量提高半度。他考證,李白母親未必是漢人,但至少他父親肯定是漢人。李白祖上是因罪被逐至西域。

在學界,關於李白是倒插門女婿的觀點也頗為流行。張大春對此做了反駁。“如果李白真的入贅了,他的子女必須改姓。但曆史上從未有過此類記載。”

這個疑惑促使張大春遍查唐書,最終發現了一條冷僻的結婚律令,叫做“不廟見”,其中規定,丈夫娶妻後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不便回到故鄉,可以不把妻子帶回老家見公婆拜祖先,自己就住在女家,這叫夫隨妻居,不是入贅,國家承認這種婚姻裏的男方仍可保持自己姓氏,子女也仍跟父姓。張大春推測李白的婚姻就屬於“不廟見”婚。這也是他刻意含糊出身來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