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份報告與“兩句話”(1 / 1)

一份報告與“兩句話”

專欄

作者:宋曉軍

6月23日,美國知名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布了一份題為《維持美國精確打擊優勢》的報告。鑒於這份長達72頁的報告15次提到了中國,並附有中國軍方最新防空武器的照片,就難免讓我想到了最近出自中國軍方公開文件和新聞的“兩句話”。其中一句話出自一個月前中國軍方新版的“國防白皮書”,另一句話出自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在6月中旬視察江蘇、上海、安徽時的講話。

為了強調“兩句話”的重要性,首先要解釋一下 CSBA那份報告。“報告”的大意是,自海灣戰爭後25年來美軍一直享有精確打擊的巨大優勢,但是隨著近年來潛在對手對美軍精確打擊能力主動和被動防禦能力的增強,美軍現有的精確打擊彈藥將會陷入成本透支的窘境。比如原來對手沒有防禦能力時,美軍對一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隻要發射一枚命中概率在95%的精確打擊彈藥即可;而當對手對美軍的精確打擊彈藥擁有了20%的攔截能力時,摧毀一個目標就要發射兩枚精確打擊彈藥;而當對手對美軍的精確打擊彈藥擁有了50%的攔截能力時,摧毀一個目標就要發射5枚精確打擊彈藥。以此類推下去,根據美軍現有的作戰平台數量和精確打擊彈藥的成本,美軍在對像伊朗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國家作戰時,其精確打擊能力將會陷入在數量上的“成本困境”。為此,報告的作者根據美軍現有彈藥狀況和對軍費支出的預期,提出了在幾個方向上改進的解決方案。

接下來,我們拋開“報告”中那些解決方案涉及的技術細節,先來說一下這份“報告”出台背後的“大背景”。自海灣戰爭中美軍展示出強大的精確打擊能力後的1993年,中國軍方製定了“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軍事鬥爭準備基點”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隨後在伊拉克戰爭開打後的2004年,中國軍方又充實完善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進一步調整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很顯然,CSBA的“報告”中多次提到的中國軍方對美軍精確打擊具體防禦能力的提高,與上述的“大背景”是不無關係的。現在美國智庫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並以報告的形式提出了“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建議。事實上,不僅是CSBA“報告”提到了“成本”問題。6月中旬美國導彈防禦局副局長托多羅夫(Kenneth Todorov)也表示,美國的導彈防禦戰略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不可能用數百萬美元一枚的攔截導彈不斷地攔截對手越來越便宜的來襲導彈,美國必須為導彈防禦戰略找到一種使用激光或電磁能量攔截來襲導彈的解決方案。

說到這兒,簡單總結一下就是:美國在“冷戰”後20多年裏大力發展的精確打擊和導彈防禦由於對手能力的“升級”而遇到成本困境,現在已到了不得不找新的解決方案的時候了。接下來的問題是:作為主要“對手”的中國該怎麼辦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說到前文中提到的“兩句話”。一句是在中國軍方新版白皮書中提到的——“堅持靈活機動、自主作戰的原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另一句是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不久前講的——“我軍裝備建設正處於由跟進研究向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如果將這“兩句話”合並、濃縮一下說就應該是:堅持自主的作戰原則和自主的裝備發展模式。而這樣做要達到什麼目的呢?其實,在中國軍方的新版白皮書中還有一句話:運用諸軍兵種一體化作戰力量,實施信息主導、精打要害、聯合製勝的體係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