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納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在80年代初,他已經嚐試著改變電影配樂中傳統的管弦樂配器,霍納曾經與一些音樂家嚐試著用合成器來創作音樂,在1998年的電影《Vibes》和《Red Heat》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電子聲音與效果,並開始捍衛這種剛剛起步的創作苗頭。然而,這種創作方式似乎也讓霍納的音樂飽受傳統音樂人及評論者的爭議。

90年代中期,霍納在《阿波羅13號》和《勇敢的心》等影片中闡釋了自己對於弦樂音色的癡迷,他讓提琴的綿軟來激發影片的抒情部分,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大量地在管弦樂中增加各種電聲元素,一些評論家也開始為之動搖,而其中最大的原因也是霍納的配器手法。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深沉的弦樂與模擬著海底神秘感的合成音效給觀眾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挪威女歌手西絲爾(Sissel Kyrkjebo)吟唱出的主題旋律反複地左右著影片的情緒。在電影原聲中,霍納采用了愛爾蘭傳統樂器錫哨和風笛,而那首穿插著兩種樂器的主題曲也在影片中出現了11次之多,而每一次出現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已達到渲染不同的故事氣氛。

“三等艙中的愛爾蘭派對”(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是霍納罕有的一段高漲情緒音樂,在傑克贏得船票後,他快步奔向“泰坦尼克號”,錫哨、風笛帶給人一種愉悅感,在“真正的舞會”時,二人的邂逅又伴有非洲通通鼓、小提琴、踢踏聲等,使得整個影片達到了一種“原始、自由”的,且“有些反上流式”的高潮。

在導演卡梅隆籌備《泰坦尼克號》時,霍納剛剛完成了《阿波羅13號》和《勇敢的心》配樂工作。卡梅隆認為偉大的配樂通常都是由哼出的小調轉化成的,於是他問霍納是否能寫幾段簡單的旋律。在霍納家,卡梅隆坐在鋼琴旁,霍納手指間彈出的主題曲與羅斯主題曲讓這位導演黯然淚下,他認為這部電影的成品最終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雖然贏得了奧斯卡和2000萬張唱片的銷量,霍納的作品仍舊引發出爭議,評論一致認為,作品“南安普頓”中的合成器貝司音色和合成器人聲哼唱呈現出一種非細膩的音色表現。而霍納卻用“喻意”來為自己辯護,他認為那些模擬出來的音色與“回憶”的還原有關。不過,在幾年前的電影《阿凡達》配樂中,霍納似乎有意識地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而使用了真實的人聲合唱。

有關霍納的另一種爭議,來自他的借鑒。《詹姆斯·霍納的創作風格研究》認為最為經典的是對《2001太空漫遊》中俄羅斯音樂家哈恰圖良的芭蕾舞曲“蓋雅納”的模仿運用;在《秋日傳奇》中對亞曆克斯·諾斯“安邦定國誌”配樂的模仿。“霍納樂段”則是樂評人對霍納自我抄襲的一種說法,標誌式的“煩人的鋼琴”和縹緲的女聲和聲是他常用的表達方式,以至於觀眾在《狼圖騰》中聽到了《阿凡達》的某段旋律,甚至《阿凡達》、《美麗心靈》本身聽起來也像是他過去的作品,即便是那充滿特質的洞簫也出現在了不同的商業影片中,而第82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上對壘邁克·吉亞奇諾時的失利,似乎也是對霍納的某種懲罰。

6月22日,當這位成功的商業電影配樂師駕駛著他的飛機離世時,卡梅隆也開始擔憂起下一部《阿凡達》的電影製作會由誰接管,由此看來,今天的商業影片似乎真的需要某種霍納式音樂語言為其渲染氣氛。多年前,音樂媒體認為霍納隻會寫出朗朗上口的流行曲調,難以達到威廉姆斯的藝術境界,而今,卻異口同聲地驚歎著他的多產和音樂中立。與此同時,約翰·威廉姆斯仍舊用傳統的管弦配樂為即將上映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排練著。

(參考書目:《人氣超高爭議不斷——電影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的創作風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