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對他人的錯誤不依不饒(1 / 1)

一天下午,在過街天橋上,有個年輕人對一個推著自行車的老人說:“你撞了我一下,就這麼走了?也不賠禮道歉,就這麼走了?”說完,踢了那個老人的自行車一下。老人連忙賠不是,但是那個年輕人還是不依不饒,又踢了兩下,才走開了。

在人際交往中,得理不饒人的情形是很普遍的。當別人犯了錯誤時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得理饒人,保持一顆寬容的心。否則,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身邊更多的人疏遠你。

一個人到菜市場買菜,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攤主終於同意優惠一點。可當那人選好菜付錢時,發現攤主還是按原價收的錢,那人見攤主少找給自己2元錢,很是不滿。

這時攤主說:“願買就買,不買就算了。”

一聽攤主如此不講理,那人頓時火冒三丈:“我還不買了呢,你怎麼著?”說完就把菜往地上一扔,抬腳就走。

攤主見狀忙追上去讓他撿起來。

那人硬是不撿,攤主一急踩了他一腳。

這可激起了那人的憤怒,拿起一個秤砣就向攤主的腦袋打過去,攤主當場暈倒。那人本來隻是不願吃這2元錢的小虧,沒想到卻吃了大虧。

由此表明,人看問題時若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不會為對方考慮,是會付出代價的。每個人都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時就需要年輕人做到得理要繞人,給對方一個改正的機會,這樣的話,對方不但會對你的寬容心存感激,更會加深對你的好感。

一天,王恬用自行車推著小侄子和小侄女走親戚,路過一座小橋時,迎麵開來一輛汽車。王恬往旁邊躲閃,自行車向外偏了一點兒,王恬和兩個孩子便連人帶車掉進了小橋下麵的溝裏。司機趕緊停車下來救人。

溝底離橋麵大約有一米,溝裏又有水,王恬他們三人沒有摔傷。司機先把兩個孩子抱上岸,又幫王恬把自行車撈了上來,還脫下他的汗衫給孩子穿上。

這時,周圍圍了一群人,有個小夥子上前拽住司機,讓王恬向司機要求賠償損失,王恬說:“這件事不能全怨司機,放他走吧。”司機說了幾句道歉和感謝的話,開車走了,人群中有幾個人埋怨王恬不該放司機走,多少也要讓他賠償點損失。

王恬的看法是,既然人沒有摔傷,司機又那麼客氣,就沒有必要為難他了,這樣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發生,如果我們抱著寬容的態度地去處理,比打架或者訛對方幾個錢要強得多。

歌德說:“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寬容的品質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在相互寬容諒解中求得共同的發展和進步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一個人隻有具備了寬容的品質,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為識大體、顧大局的人。

在湖南長沙舉行的金鷹節開幕式上,董卿在唐國強朗誦完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後,即興發揮:“主席長征途中的另一首詩也非常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段話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爭議,認為董卿詩詞不分。

湖南某青年作家在博客中撰文《董卿不識“詩”與“詞”》,認為董卿的錯誤不可原諒,甚至說:“姑息董卿無異於縱容犯罪。”此言一出,輿論嘩然。有網友說:“如果沒有一點小錯誤,那是神,不是人了。”湖南衛視對此也作出回應:“我們覺得董卿主持得非常好。在直播現場,主持人難免有一些小口誤,這是正常的。”有位評論作者還撰文主張對董卿口誤要寬容:“在主持節目時肯定是高度緊張,誰也不能保證一點錯誤不出。有了口誤,改了就得了,用不著大加撻伐,就像餘秋雨先生說的一樣,‘多大的事,值得用炮轟?’”在各網站上,有七成以上網友在留言中駁斥青年作家吹毛求疵,是在借機炒作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在舞台上。對於主持人來說,“錯了不要緊,隻要態度誠懇”。能夠真誠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當事人、向觀眾表示一下歉意,我們就應當去原諒。而因為道歉,更顯得董卿的可愛與真誠。

總之,得理不饒人往往會給人一種心胸狹隘、蠻不講理的壞印象;相反,對於別人過去的錯誤,能夠表現出一種“忘卻”的態度,則會讓你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與喜愛,使你以一個寬宏大量、豁達開朗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麵前。

當然,寬容並不是就可以不講原則,寬容一切無理的行為。“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寬容是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的一種理解和諒解,是一種誠實和厚道。這種理解和諒解,不是放棄原則,不是不堅持真理;這種誠實和厚道,不是當老好人,不是不要正義。無邊的寬容是軟弱,無邊的遷就是無能。所以生活需要寬容,需要把握寬容的度,這樣才會在這個社會中泰然處之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