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一說起話來,就沒完沒了,以為通過自己不停地高談闊論,會給別人帶來很好的印象,會跟別人溝通得很融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種錯誤的說話方式。
在人際溝通中,讓別人也有講話的機會。雖然說來容易,但人們卻常常隻顧自己而疏忽他人,很多人常常有“話多”的毛病。比如出國旅行、婚喪喜慶、辦公室內……都有“話多之士”,喧囂嘈雜,令人厭惡。
懷著興奮的心情,小趙與同事們一起組團到外地做業務考察。一路上,不管是坐飛機或小巴士,總是聽到其公司的李副經理不斷地高談闊論,唧唧喳喳地講個不停。許多團員私底下都相視而笑,無奈地搖搖頭說:“這次碰上李副經理,完了,真夠慘!”到了北京,拜會有關單位時,輪到李副經理做簡報,隻見他站在大眾前卻臉紅脖子粗,結結巴巴,講不出像樣的業務簡報。
小趙也曾與一公關女性總經理洽談業務。這位女總經理長得蠻漂亮,業務亦是做得響當當的,經常是海峽兩岸跑,可是當她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如黃河決堤,一發不可收拾。小趙雖亦是業務口才高手,但想插幾句話,卻始終苦無機會。這位女經理興致高昂地敘述她兩岸的公關事業是如何蓬勃,小趙則兩手在餐桌上玩弄著吸管,心中覺得十分無趣。30分鍾後,小趙終於鼓起勇氣對這位女總經理說:“對不起,待會兒我還有事,我先走了!”
話多的人,常求發言而後快,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也不讓他人有講話的機會,所以容易“招怨”。其實,話講得最多者,多半是講自己的私事,或東家長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話講得太多,長了“聲帶結”,還到處求醫。
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對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人聽了。這樣你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每一個人都有著他自己的發表欲。
比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隻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裏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某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隻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拚命地稱讚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顧客說話的機會,就不能做成這位顧客的生意。因為顧客對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說話,頂多隻把你看作一個生意經,決不會因此購買。反過來,你隻有給顧客有說話的餘地,使他對貨物有詢問或批評的機會,雙方形成討論和商談才有機會做成你的生意。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是剛好相反。一個說話巧妙、談吐優雅的人,常常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自己廣受歡迎,更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大多數人都願意與談吐不凡的人交往,因為與熟練掌握說話藝術的人交談,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娓娓道來的聲音就像音樂一樣,鑽進我們的耳朵,打動我們的心靈,或讓人精神振奮,或給人以安慰。
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你能夠表達清晰、用詞簡潔,再加上抑揚頓挫、娓娓道來的語調,就能夠吸引聽眾、打動別人。不凡的言談舉止,可以在不經意中助你事業成功。如果你善於辭令,再加上周到的禮節、優雅的舉止,在任何場合,你都會暢通無阻、備受歡迎。
在非洲有個傳道的牧師,有一次他在給非洲熱帶的土著居民宣講《聖經》,當他念到“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但也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的白”這句話時,他一下子愣住了。這時牧師就想,這些常年生活在熱帶的土著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雪是什麼樣子和什麼顏色呢?而他們經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來比喻呢?於是,機靈的牧師便將《聖經》改念為:“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的,但也可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的白。”
“雪一樣的白”雖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這位機靈的牧師用了後者,卻把這個信息已經有效地傳給了土著人。這就使他的講話更能打動別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年輕人要想得到別人的欣賞和支持,在說話的時候就不要一味地自己去說話,而應該給別人留下說話的機會,同時也要通過學習和練習,使自己的語言不凡起來,這才是獲取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