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崗不離黨,退休不退色
社會視野
作者:王新
摘要:離退休黨員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優勢、生產經驗優勢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充分發揮離退休黨員思想政治理論建設的模範作用;發揮離退休黨員構建和諧社會關係帶頭作用;發揮離退休黨員在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建設中的傳幫帶作用,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離退休黨員帶頭模範作用和諧社會
離退休黨員是黨員隊伍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是已經從原有工作崗位上離退下來的黨員群體,他們曾在各行各業的生產一線戰鬥過,他們雖是“烈士暮年”,但是他們“壯心不已”。在當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這些離退休老幹部的發揮的正能量。
從1982年黨中央頒布實施《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製度的決定》以來,到“十二五”規劃時期,經過30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的老齡化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峰,2012年的全國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以下簡稱表彰大會)上指出:“全國離退休幹部有1760萬,其中黨員994萬,占全國黨員總數的八分之一,離退休幹部黨支部占全國基層黨組織的二十分之一”。離退休黨員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充分發揮這些黨員的餘熱,可以燃起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燎原大火。在表彰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認真學習和繼承廣大老幹部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堅持發揚的光榮傳統和崇高風範,結合新的實際繼續發揚光大、一代又一代地永遠傳下去,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廣大的離退休黨員在經過時間的積澱、曆史的鍛造,為國家發展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可以說是黨和國家生產建設的重要隱性資源、寶貴財富,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有一部分老幹部,從崗位上離退之後,由於身份、社會地位、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及手中權利的喪失,無法很好地適應這種心理落差,導致他們精神空虛、情緒消極、態度懈怠。他們亟需一個能夠幫助他們發揮餘熱、再次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平台或組織。他們在內心深處十分懷念自己年輕時的奉獻青春、揮灑熱血的狀態,希望能再次回到戰鬥崗位,為國家建設做貢獻。老幹部黨支部就應該充分利用老幹部這種想要發揮作用的主觀心理,在客觀上采取多種手段和方式進一步發揮黨員的先進性、理論學習的模範作用、革命建設的帶頭作用和在工作隊伍中的傳幫帶作用。這是適應社會發展對有經驗的技術骨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的需要,也是繼承黨艱苦奮鬥的優秀傳統的需要,更是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需要。
首先,發揮離退休黨員學習黨的理論政策的模範帶頭作用。離退休黨員在離崗之前,經過長期鍛煉實踐、風雨洗禮,具有黨齡長、經驗多、黨性強、思想先進的特點,具有比一般群眾更為優良、深厚的政治理論修養,他們在學習黨的先進思想、政策方針等方麵更加主動、高效;在退休之後,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精力,更加關注時事政治。因此可以充分發揮離退休黨員理論帶頭人的作用,加強離退休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們做到老有所學;同時聘請優秀離退休黨員向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講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黨的一係列會議精神;組織離退休黨員到各崗位為年青一代作報告、做指導,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激勵更多青年職工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使他們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為,真正做到“離崗不離黨,退休不退色”。
其次,發揮離退休黨員創建和諧社會關係的模範帶頭作用。廣大老幹部黨性意識強、工作經驗豐富、群眾基礎深厚、社會影響廣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獨特優勢。激勵廣大離退休黨員幹部發揚“老而不敢忘憂國,退而不求名和利”的革命奉獻精神,繼續為黨和人民的和事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餘熱。離退休黨員群體是黨的方針政策堅定的支持者、宣傳者和落實者,充分發揮老黨員幹部在當地群眾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和表率作用,支持和鼓勵他們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協助黨和政府做好社會管理工作,有利於國家一係列發展政策的落實,減少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的阻力,節省政策宣傳的成本,進一步拉近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同時這些老黨員幹部也能在與當地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中,發現群眾關心的問題和亟需解決的難題,反映群眾訴求、疏導群眾情緒、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做好事,不斷促進人民群眾的團結和社會和諧,形成有利於和諧社會發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