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亨廷頓政治現代化理論與執政黨建設之間的內在關係(3 / 3)

在現代化國家裏,政黨不僅僅是輔助性組織而是合法性的源泉,整體的穩定直接依靠政黨的力量,強大的政黨是現代化政治穩定的關鍵。無政黨國家是脆弱的,“那些在實際上已經達到或者可以被認為達到政治高度穩定的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至少擁有一個強大的政黨”。總之,“處於現代化之中的政治體係,其穩定取決於其政黨的力量。”在選用觀察政治穩定問題的視角時,亨廷頓選用了政黨體製和鄉村動員作為一個重要視角。他認為,在大多數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相當大的多數人口居住在鄉村,而同時城市化進程又使得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從而直接造成城市人口增長遠超過農村。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和城市人口的增長這兩個條件結合在一起,城市和鄉村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方麵就形成了一種差距,造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格局:政治現代化的源泉在城市,而政治穩定的源泉卻在農村。反觀曆史,政黨領袖通常來自出身於中上層階級並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階層。“政黨是一種現代化組織,是城市環境所造就的新人的產物”。但是,“一個政黨如果想首先成為群眾性的組織,進而成為爭睹的穩固基礎,那它就必須把自己的組織擴展到農村地區。”對於處在現代化之中的國家,成功的政黨誕生在城市而成熟在農村。因而,組織的存在非常有必要,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章最後,亨廷頓就總結道:“身處正在實現現代化之中的當今世界,誰能組織政治,誰就能掌握未來。”

亨廷頓關於現代化政治秩序的分析是基於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實踐,是在實證的基礎上的經驗總結和理性升華,其中所蘊含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目前,中國也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社會轉型中同樣麵臨著如何維護政治穩定,提高治黨理政的能力的問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亨廷頓的現代化理論為我黨探索現代政黨發展規律,實現現代化政黨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政黨不是從來就有的,他是現代化的產物,它更是和政治現代化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執政、從革命到建設,都與中國的現代化,它既是現代化的產物,也塑造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但伴隨著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也出現了一係列的現代化問題,比如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社會流動機會問題,政治參與擴大問題,城鄉差距問題等等,這些都亟待解決。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明確提出和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現代化的含義十分明確,不僅是國家機構、官員素質的現代化,也是黨的現代化,這也是亟“四個現代化”後的“第五個現代化”。這表明,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變革中求始終求發展,遵循政治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與規律,使自身結構、功能和運作方式不斷製度化和民主化,實現政黨政治民主轉型。可以預知推行“第五個現代化”將真正使國家治理變得文明規範,也將使中共成為全麵現代化的執政黨,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複興,成就中國夢!(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9頁,第332—381頁。

[2]黃劍:從辛亥革命看中國政治現代化——基於亨廷頓的政治現代化理論,《商場現代化》2012年9月(中旬刊)。

[3]劉飛:關於亨廷頓政黨與政治穩定關係的思考,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4]杜豔華:“中國現代化模式”與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創新,思想戰線,2011年第3期。

[5]馬兵:亨廷頓政治秩序理論的啟示及局限性探究,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