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中國的教育改革(2 / 3)

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從“重視實踐”走向了“生產代替教學”、“實幹取代理論”的荒謬地步,直至走向了整個教育的荒廢;而經過撥亂反正後的教育,在恢複重建學科專業的理論框架和彌補學生“知識斷層”的過程中,又出現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8]由於不同時期中國的教育環境不同,根據國情黨的領導班子出台了一係列的教育改革措施。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正式啟動了教育改革的大幕。這份文件明確提出“‘必須從教育體製入手,有係統地進行改革’‘普及九年義務教育’”[9]的目標,這是一個宏偉的戰略目標。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教育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科技體製相適應的教育體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10],並提出了辦學體製、管理體製、投資體製、招生就業體製、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等改革的目標。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製和教育經費多渠道籌措體製後,對於推動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長期努力,到2000年,我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針對我國一直以來推行的應試教育,1999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麵推進素質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11]素質教育開始進入全麵推進的新階段。

2001年5月29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予以完善,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製,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實現了義務教育體製的深刻變革。

2010年,國家麵向未來十年頒布了《教育規劃綱要》,站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再次提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按照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要求,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12]

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42條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這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之舉。從“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13]到“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14],再到“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15],《決定》的一些新提法和新舉措令人感到振奮。

我國在實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國情不斷探索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案,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努力構建富有活力的教育體製和運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