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中國的教育改革
社會視野
作者:胡凡凡
摘要:馬克思的實踐觀強調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強調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地位、實踐改變世界而解放人的價值目標、實踐在發展和檢驗理論上的重要作用。以馬克思的實踐觀為指導,教育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麵對市場經濟對教育實踐的扭曲,必須清醒地看到其對教育的製約和消極影響;對阻礙這一目標的社會“現存的事物”進行變革;秉持“人是目的”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
關鍵詞:實踐觀教育改革教育實踐
始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各領域、各方麵、各層次,深刻地改變了國人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而這一切的變化都與中國教育30多年的改革實踐和發展密切相關。在當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中,“實踐”已經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高頻詞彙,諸如對“強化實踐”、“回歸實踐”的教育改革取向的肯定,將教育自身界定為“一種指向‘人’的實踐活動。”[1]當下的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未來走向,無疑會受到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尤其是馬克思的實踐觀傳入中國後對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中國的繼承與發展
“修身為本,內聖外王,知行合一,躬行實踐”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思想史上一直傳承的實踐觀,也是教育實踐中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其所關注的問題是個人修為與道德–政治教化。馬克思說“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2]我國古代的思想家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世界”的實踐觀念。一直到近代以來,西方的各種思想理論包括各種實踐觀點傳入中國,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從20世紀初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引入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以來,馬克思的實踐觀就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被幾代人反複地解讀,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理論宣傳和學校教育進行普及。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於1937年寫成的《實踐論》是一份重要的曆史文獻。它是從解決我們黨當時麵臨的現實問題和任務出發的,這篇關於實踐問題的論著是“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成的”。[3]關於實踐,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活動。”[4]這符合馬克思說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對於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毛澤東總結道:“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6]解決好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始終為毛澤東所關注。1978年思想解放大討論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的命題,也脫胎於《實踐論》中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隻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7]把實踐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從認識論的視角解讀馬克思的實踐觀,不僅僅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同一”、“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相吻合,也與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堅持走適合中國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的現實需要相統一,因此而深入人心並在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的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教育改革是在實踐中進行的
教育是“全部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改變“人的世界”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的曆史活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所以教育改革和發展至關緊要。從國家利益來說,教育改革和發展是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從群眾期盼來看,教育改革和發展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子女都“有學上”進而“上好學”。因此,從中國改革發端起,教育改革便首當其衝,可以說教育改革是中國改革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