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論“物感”說的發展與成熟(1 / 3)

也論“物感”說的發展與成熟

曆史哲學

作者:吳愷

摘要:“物感”說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命題,其哲學奠基於《周易》中的“鹹”卦;理論發端於《禮記·樂記》的論樂之始;發展於陸機的《文賦》和劉勰的《文心雕龍》;成熟於鍾嶸的《詩品序》。本文擬從“物感”說深層含義中的“情”與“物”二元素地位的變更,即“情”與“物”的解放與獨立的進程這一角度論述上一命題。

關鍵詞:物感說;物;情;情景交融

一、“物感”說釋義

中國古典美學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人心與“天”(“道”)“一氣流通”融為一體,無有間隔。在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中,天地自然如人一樣,充溢著生命氣息,而且人的生命就是宇宙生命的凝聚,因而人可以“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建立在這種哲學基礎上的審美理論不可能是主體與客體對立的認識論,而隻能是主體與客體交感的體驗論。[1]5“物感說”正是這樣一種體驗論。

大體上看,所謂“物感”,一是“感興”,即主體的情感由外物觸發,這是一種感性的興發活動。二是感會,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這是一種不分主客的交融互滲。從深處看,“物感說”實際上論述的是審美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關係,即主客、物我、情景的關係。而在這之中,“情”又是物我、主客之間的橋梁。審美就是在這種物我一體,主客交融的狀態中產生的。

二、“物感”說發展軌跡的研究現狀

學界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物感說”成熟於劉勰的《文心雕龍》。其理由主要在於《文心·物色》將“物感說”從“感興”發展到了“感會”,即由外物對人情感的觸發發展到了人以情觀物,物我交感。翟傳霞在其《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物感說》[2]148中就持這種觀點。表麵上看,這種觀點似乎無懈可擊,但深入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觀點是有待商榷的。這種觀點隻注意到了“物感說”的表層含義,即“感興”與“感會”兩個方麵的含義,而沒有考慮到其深層含義,即“物”與“情”都成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對象。殊不知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物”雖取得了獨立地位,擺脫了秦漢時期“比德說”中的道德修養的附屬物這一地位,獲得了獨立的審美價值,而“情”還沒有從儒家傳統的園囿中解放出來,還沒有獲得獨立的審美價值(這一點後文將會具體論述)。在“情”尚未獲得獨立的審美價值的情況下就說“物感說”已經成熟,是值得再度思考的。

本文擬從“物感說”的深層含義出發,從“物”與“情”的逐步獨立成為審美對象的過程中去論述“物感說”的奠基、發端、發展與成熟。

三、“物感”說的奠基、發端、發展、成熟

“感”是中國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凡論文學創作緣起者,多言“感物”。而“感”的含義,卻是在《周易》中最初展示出來的。

(一)“物感”說的哲學奠基

《周易·係辭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3]370大意是說,《易》之道,彌綸天地,人能隨感而應,便可通曉天下之事。這講的是人如何得“道”的。《周易》中講“感”最為集中的,是“鹹”卦。“感”是這一卦的主要含義。現將《彖》辭摘引如下: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3]164

“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這是對宇宙普遍規律的概括。天地萬物,無不是既相互對待又相互需要的,隻有雙方相感相和,才能達到穩定而美好的狀態。“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是說天地萬物又都是在互相感應中生存發展、在互相感應中表現自己的。在這裏,一切都是互相感應,相互感應化生一切。

中國文學理論中的“物感”說,就是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物感”說的“感”是感應或感發,而不是西方文論中的反映。正是這種觀念奠定了“物感”說的基本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