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盧斯的反裝飾之路(2 / 2)

盧斯的人文主義也決定了其關於建築與人性本身的思考,基於此,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建築師的根本任務在於創造一個溫暖宜居的空間。毯子便是一種溫暖而宜居的材料。由於這一原因建築師便決定在地麵鋪上一塊,並在邊上掛起四塊從而形成四麵牆體。”在這個論斷中包含了個重要的觀點:首先,盧斯提到了毯子,這個功能性無論如何也無法聯係到建築的材料。對於這一點,盧斯在開篇中就有所交待:“(建築中)對於耐久性的要求,以及一些必要的建造上的考慮,常常需要一些與建築的真正目的並不一致的材料。”可見,在盧斯的視域裏,他企圖基於人性內在的需求為出發點去探索建築的材料,進而對建築的功能探索。其次,盧斯將毯子作為空間本身的圍合物,這就是從建築物本身內在的賦予對象的感受所考慮的。那麼這就將對於建築物飾麵的考慮從外在的進向一種內在。盧斯反對將飾麵僅僅作為牆體的裝飾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對此,他提出一條律令“我們必須采取這樣一種方式來進行設計和工作。在這種方式下,飾麵本身與被飾麵(覆蓋)物之間將不可能造成混淆。”飾麵本身的獨立意義應該被挖掘,以此區別於其依靠覆蓋物所賦予的意義。

三、盧斯反裝飾的實踐——米勒宅(mullerhouse,1930)

米勒宅坐落於布拉格西部郊外的一處山坡上,俯瞰著布拉格的美麗城堡。外部看來,它是一個通體潔白的立方體,在側麵有一個長方體挑出。盧斯將建築外形約減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方洞洞的白牆。這是一種將材料本身作為裝飾的做法,這種白色而沒有裝飾的高度抽象的建築外部語言是從斯坦納住宅開始的,起碼比所謂的“國際風格”早出現8年。在建築的室內中,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隻要條件許可,往往都使用了各種紋理清晰,色澤華美的材料:大理石、黃銅等等。或許因為材料本身的固有的美不具有任何虛偽的意味,盧斯特別鍾愛。如同前文所言,盧斯批評的實質是一種裝飾與其時代價值的脫離,前提是以個人與文化的契合為基礎的。如果對象的主體是符合建築價值的,同時建築裝飾又並不是一種虛偽的裝飾,那麼從這個意義來說,就不存在浪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斯將大量的經費花在精美的材料上。因為沒有裝飾貶值的前提,浪費就無從說起了。另一方麵來說,盧斯的觀念中實則也暗含了一種古典價值的“經濟性”。

對於路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建築師,他的建築觀與他更廣泛的對於個人生的體驗以及關於社會的觀點是交融在一起的。路斯身上的古典主義精神也是無法忽視的,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古典建築中的“精確性和經濟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路斯不僅僅是處於一種市場價值角度的經濟考量,更是一種道德上的判斷。基於這一的價值觀,任何的虛浮與浪費都是不容忍的。一方麵路斯深刻體認到現代都市的矛盾性而拒絕任何懷舊中的幻像或是激進的烏托邦,另一方麵他又依然保持了生活經驗中的象征性秩序與向度從而在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中仍舊創造了溫暖宜居“的空間。盧斯是固然是一個現代主義者,但是到頭來,我們又會發現他的現代性價值在許多方麵是與古典相一致的。柯林斯在關於現代建築傳統其實是延續了中斷與1750年代的古典傳統的看法中提到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盧斯關於“裝飾就是罪惡”的呼喚就是一個現代性宣言,同時又是對於古典價值的回歸。(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M](英國)肯尼斯·弗蘭姆普敦,張欽楠譯;現代建築:一部批評的曆史,三聯書店,2004,第102頁

[2][M](美國)彼得·柯林斯,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7,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