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仿古地毯裝飾研究
藝術之窗
作者:劉文慧
摘要:阿拉善仿古地毯曆史悠久,在曆史的傳承過程中融合了蒙古族薩滿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許多內容和不斷去粗取精的工藝,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內容豐滿、外形卓越、質地優良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毯,所以阿拉善仿古地毯也在2008年正式選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阿拉善仿古地毯
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端,素有“大漠秘境”、“蒼天聖地”、“塞外小北京”等美譽,故其特有的瑰麗自然風光和極具人文氣息的曆史文化背景,塑造許多出精美絕倫且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藝製品,他們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紋飾華麗①,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②。其中兼具實用性、美觀性和裝飾性為一體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尤為令人讚歎,它不僅精美細致散發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美。從工藝品的審美曆程來看,凡是產生年代久遠的物品往往帶有某種實用性③,所以阿拉善仿古地毯耐磨經用的特點使其得可代代相傳。阿拉善仿古地毯素來都是當地居民家家必備的生活裝飾品和用品,現在阿拉善仿古地毯的身上更被賦有了阿拉善人獨特的信仰,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先哲們很少以美為話題談及一個事物美還是不美④,藝術貴在創造性,這種創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⑤,這因為如此意義和紀念價值使阿拉善地毯更成為文化和信念的寄托。
一、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曆史溯源
隻有體現了人類進步的理想和願望、符合曆史發展趨勢、顯示客觀規律和必然性的社會生活才是美的⑥,所以追溯曆史,在人類生產生活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種植業與畜牧業逐漸分工明確,地處內蒙古高原的人們因為生活需要,將飼養的牲畜如牛、羊、駱駝等動物的毛收集起來,並探索著將其撚撮成線編織在經緯上,增加紡織物的厚度來抵禦寒冷。蒙古族成為我國統治者時期的元代,這種編織物在《元史·世祖皇後察必列傳》中正式有了“地毯”這一名稱,也是由於蒙古族素有使用地毯的習慣,所以在原廠時期,地毯紡織無論從規模、工藝、種類上都達到了曆史巔峰,並設有專門的機構。明朝統治時期,織毯的工藝不僅更加精美細致,織毯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當時,明孝宗朱佑樘要改造龍毯,織毯的原料來自山西、陝西的羊毛、河南的棉紗和蘇州的工匠,這也使得地毯在風格和花飾上融入了中原風格,所以說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⑦,這一舉動促進了地毯的發展。清朝時期,各民文化族交互融合,也促使了地毯工藝在圖案、紋樣上的交叉融合。
當然,除了朝廷需求使得地毯文化交互促進,民間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關於地毯最有名的民間故事就是,維吾爾族織毯工匠馬托在西行中來到位於內蒙古的阿拉善大草原,並將自己從和田學到的織毯工藝傳給當地的居民,這一舉動促使了西域和田地毯和蒙古地毯的交流融合,創造出具有獨特藝術美的“阿左路”地毯。
二、阿拉善仿古地毯的裝飾圖案及配色
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⑧,藝術能啟迪智慧,拓寬思維,增長才幹⑨,許多少數民族中都存在著圖騰崇拜,並世代相傳的⑩,蒙古族也不例外,所以阿拉善仿古地毯給人們留下的映象總是色彩繽紛、圖紋生動,怎一個美輪美奐能夠形容,但是仔細觀察時又發現,柔軟細膩的質地上每一個圖案都栩栩如生,每一個配色都十分講究的承托出一副好似渾然天成的景象。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精妙正是如此,所有的圖紋、配色都是有自己的章法規製和美好寓意的,就連每一個布局都是按一定的規製排列。所以阿拉善仿古地毯經過一係列考究的做工才散發出它氣勢恢宏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