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解放》中素食主義思想的生態思考
文學評論
作者:堅珍
摘要:彼得·辛格在其代表作《動物解放》中基於利益平等原則,提出了動物解放論,倡導人類重視動物的感知,並詳細深入地論證了人類應該素食。他認為素食主義對於人類和動物們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實施辦法,既從道德上給予了動物以尊重,同時又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和整個世界的環境保護有著一定的意義。而且基於現如今動物生存、人類健康狀態、以及環境各方麵問題的考慮,針對彼得·辛格在《動物解放》中素食主義思想的研究是具有其積極意義的。
關鍵詞:動物;素食主義
澳大利亞哲學家、動物解放主義人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以及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彼得·辛格於1975年出版的《動物解放》 (Animal Liberation)被譯成20多種語言,行銷世界達百萬冊。這本書的出版發行,刺激和促進了動物解放運動的興起,而此書更是被譽為“生命倫理學的世界經典”,“素食主義的宣言”。在序言中,作者便提到,“這本書旨在討論人類對非人類動物的暴行。這種暴行存在已久,於今尤甚,其對動物所導致的痛苦唯有幾百年前白人對黑人的暴行方可比擬。我們必須為反對這種暴行而戰… …”作者將一般的道德關懷從人類大眾普及到了動物身上,他認為一切物種皆為平等。然而由於動物遭受到的殘暴實驗和越來越時興的工廠化農場,作者提出了素食主義的呼籲。基於減輕動物痛苦感知的考慮,作者在書中第四章中全麵論證了做一個吃素人。
一、彼得·辛格在《動物解放》中素食主義思想的闡述
英文素食者“Vegetarian”一詞最早出現於1847年,因此古往今來談論或堅持素食的人不在少數。素食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和信念,被那些渴望保護動物和環境的人士所倡導。當然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素食主義者大都有著種種原因和約束,或許是出於對自然的崇敬,或許是對於環境的熱愛,或許是對於生命的尊重,也或許是由於宗教的教義。而在《動物解放》這本書中,彼得·辛格強有力地論證了素食主義的意義和必要性。
(一)出於道德的考慮,減少動物的痛苦
辛格從功利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對於擁有感覺能力的動物應該賦予相同的利益,給予平等的關心。而這樣的想法正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對抗。從道德角度出發,素食主義是一種使得生態共同體得以成型和進步的信念。在生態學中,萬物存在於同於生態圈中,隻有平衡才能保持這個狀態持續下去。而技術的進步使得這座天平有所傾斜,與之伴隨的是人類的價值認識也有所改變。人總是被置於其他生命物種之上,在一切生態體中位於中心的位置。但事實上,這樣的認知和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漸漸有了非人類中心主義。
《動物解放》一書中指出動物的飼養和屠殺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為給人食用而大量飼養動物卻不造成它們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不用集約法,傳統的牧養也使動物受閹割、幼獸與母親分離、社群破壞、烙印、運往屠宰場而終遭屠殺。我們很難想象如何能把動物養來當食物而又不造成它們痛苦。”在彼得·辛格看來,工廠化農場是使得動物遭受痛苦,而這種痛苦來源,則是人類的欲望,因此終止集約農場飼養法才是正道。而終止的方式中最好的選擇無非是從人類自身的飲食習慣開始,即做一個食素人。
(二)素食可以減輕環境的負擔
眾所周知,地球的環境負擔是多方麵的,包括了水資源缺乏和汙染,森林資源的退化等等。在《動物解放》一書中,彼得·辛格用很多的案例論證了飼養動物、殺害動物對於這些資源的浪費和損害。他指出動物食品的生產不隻隻是大量用水,對於水資源的汙染也是觸目驚心的。例如,荷蘭農場每年產生9400萬噸糞,但隻有5000萬噸能被土地安全吸收,而剩下的則是堆在地上,汙染水源,殺死荷蘭農耕地區尚存的自然植物。“所以,那原本可以肥田的糞便就一直扮演者汙染河川與水源的角色。而值得注意的是畜牧業最大的破壞力還是在森林方麵。“自古以來,砍伐森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放牧牛羊,目前仍是。”放牧肉品動物使得森林被占用,被摧殘,隨之而來的不良後果的嚴重性將是不能預計的,比如動植物滅種,土壤流失,洪水等等。因此辛格甚至這樣說道,“我們現在是用整個地球的未來做堵住——為了什麼?為了‘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