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戈林看希特勒對希姆萊很是認同,他一直視希姆萊為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他道:“元首,雖然英美不可信,但是跟黃種人比起來,他們至少跟我們的膚色是一樣的,習俗、宗教也差的不多,我認為他們比黃種人更加的可靠,就算真的失敗了,被他們打敗,我認為至少他們不會殺光我們日耳曼民族,但是中國人可就不一定了。”
戈林的話雖然很有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希特勒可是一個很極端的人。
希特勒大喊道:“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我們不能證明我們是強者,那被人吃了也沒必要遺憾,我是絕對不會跟英美痞子和談的。”
顯然戈林不會說話,他的話深深的刺激了希特勒,幾年前戈林很受希特勒賞識,但是自從開戰後,希特勒就越來越討厭戈林這個目光短淺的死胖仔了。
一眾高級軍官相視看了一眼,他們對於希特勒的行為很是不理解,覺得他們的元首就像一個瘋子。
在開戰的開始一年內他們還是非常崇拜希特勒的,但是開戰一年後希特勒下士的缺點慢慢暴露出來,坦白的說如果不是中國人意外崛起在背後夾擊了蘇聯。讓德國免受兩線作戰,那恐怕今天亡國的就是德國了,當然感激歸感激,但是他們都認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今天他們不想因為德國的緣故而讓白人失去世界話語權,因此他們期望能說服希特勒,讓希特勒改變主意。
美國人的條件很優厚,分享核技術,這樣德國就不必擔心美國會用核彈攻擊他們,因為德國也有。
就是除了法國之外,歐洲德國占領的地方永遠歸德國,包括今後德國在亞洲打下多少領土都歸德國所有。
當然除了對中國宣戰之外,德國人今後不得對法國、英國、非洲、美洲抱有野心。
德軍高層認為這個條件非常的優厚,當然他們並不相信美國人,但是這關係到白人在擴張了幾百年之後是否又要重新回到歐洲的問題,如果回來,那白人就喪失了世界話語權,黃種人將主導世界,就算白人能跟黃種人分庭抗禮,那也是處在弱勢的一方。
陸海空軍總參謀長,陸軍元帥凱特爾道:“美國覆滅在即,他們自然會用任何方式來破壞我們和中國人的關係,如果我們上當了,他們就贏了,他們不會放任我們強大的,我承認如果盟國覆滅,會有可能造成中德之間的對抗,不過我認為不必過於擔心,中國人的科技力量是擺在那裏的,他們再怎麼樣也就那樣,如果我們統一了白人,那麼其他種族的白人要麼跟著德國,要麼背叛我們跟著中國人,但是這樣一來他們的文化、姓氏、宗教恐怕就會被改變,我想他們是不願意的,另外打擊別忘了,歐洲主要的國家曾經都侵略過中國,難道中國人會放過他們嗎?因此這些國家隻有跟著德國才有出路。”
凱特爾一直極力迎合希特勒,不過他也是有能力的,當初希特勒在橫掃了西歐之後決心進攻蘇聯凱特爾又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並提出了一份不要進攻蘇聯的意見書。希特勒對此毫不理會。從這時候起,凱特爾轉而處處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軍元帥雷德爾在一份意見書中建議在地中海海區實施軍事掃蕩行動,並加強北非的作戰力量。凱特爾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提請徹底修改意見書。
在東方戰役過程中,凱特爾毫無保留地同意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勳卓著的將領。他甚至助紂為虐,讚同處死許多高級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隻是未能服從希特勒關於死守的命令。
在曆史上凱特爾一直到希特勒自殺那一天都是忠心的,包括被逮捕、審判,執行死刑,他的臉上毫無表情。
聽到凱特爾這麼一說,那些有些猶豫的人又轉而支持凱特爾,確實英美沒法相信,再說分享核技術,怎麼分享,那種東西不是三下兩下就能造的出來的。
已經升任少將的施陶芬貝格在一旁靜靜的聽著這一切, 施陶芬貝格今年37歲,等他成年的時候,德國已經是任人宰割的戰敗國,為了尋找拯救國家的方法。施陶芬貝格選擇了從軍作為振興家族和德國的道路。1
926年他加入了具有悠久傳統的第17騎士兵團(斑貝格)。他的軍官生涯開始於在德累斯頓步兵學校的培訓,在學校裏他通常是老師的模範學生。年輕稚嫩的麵容並不能掩蓋施陶芬貝格的才華,1929年他以最優的成績從軍校畢業返回位於斑貝格的兵團,並在1930年被擢升為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