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初期,南方軍進展迅速,兵分四路作戰,山下奉文的25軍沿馬來半島——新加坡方向,本間雅晴的14軍沿菲律賓方向,飯田祥二郎的15軍沿緬甸——泰國——印度方向,今村均的16軍沿爪哇方向。不到半年時間,南方軍即侵占了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南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攻占了10倍於日本本土、擁有富饒自然資源和1.5億人口的大片土地。同時,日方損失甚微,包括海軍在內,僅傷亡15000人,損毀飛機380架,驅逐艦4艘。
經過兩年的時間,因為戰局的一再失利,字去年後,日本就加強了南方派遣軍的實力。在王漢章為進攻泰國之前,日軍為撤離泰國之前。
第7方麵軍〈司令部在新加坡,司令官土肥原賢二〉:第29軍(第37,第94師團,第37,第70旅團),第16軍(第48師團,第28旅團),第37軍(獨立混成第56,第71旅團),直轄之第46師團,獨立混成第26旅團,共計10萬人,主要任務是防止盟軍在馬來亞、新加坡、婆羅洲、爪哇島及蘇門答臘。
第14方麵軍(司令部在呂宋):第35軍〈第1,第16,第26,第30,第100,第102師團,獨立混成第54,第55旅團,步兵第68旅團〉,第41軍(第8師團),直轄之第10,第19,第23,第103,第105,坦克第2師團,第1挺進集團,獨立混成第58旅團,第4飛行師團。
1941年11月在南方軍隸下設置第14軍,作戰地域配置在菲律賓方麵。1942年10月改編升格成第14方麵軍,司令官本間雅晴,兵力20萬人。
第18方麵軍(司令部在曼穀,司令官中村明人):第15軍(第4師團),直轄之第15,第22師團,獨立混成第29旅團,曼穀防衛隊,一共5萬人。
南方軍直轄:第14師團(獨立混成第49,第53旅團),第2軍(第5,第32,第35,第36師團,獨立混成第57,第128旅團),第18軍(第20,第41,第51師團)第38軍〈第2,第21,第55旅團,獨立混成第34旅團〉,第3航空軍(第5,第9飛行師團,第55航空師團。人員25萬人,由派遣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作戰區域在太平洋諸島。
從兵力上來講,日軍的南方派遣軍兵力雄厚,而且是日軍最精銳的部隊,如果不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猛烈的進攻,王漢章肯定會麵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當然王漢章能走到今天也跟日軍的戰略格局小有關,日軍開始沒十分的在意,他們認為先擊敗美國,中國遠征軍就不足為慮,但是他在美國手中是一敗再敗,而遠征軍,王漢章卻迅速的成長起來,日本因此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間。
瘟疫爆發後,駐紮印尼和馬來的第七方麵軍麵對洶湧的瘟疫,無力製止,他們隻有十萬人,卻要穩住5、6千萬的印尼土著,就算有土著兵協助,他們的人手還是不夠,想殺都不知道從那裏開始,同時也殺不過來,看似健康的人可能明天就發作了。
最後土肥原賢二隻能對日本軍隊和僑民進行防護,而石原四郎也飛快的抵達了新加坡。
根據駐紮在當地的軍醫的報告,石原四郎看著病人的症狀,很快意識到是他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土著們來了印尼和新加坡,把這裏的人傳染了。
“土肥原君,根據下麵的檢驗報告,和本人部下的親自檢查,本人已經可以確定這次瘟疫的病毒是本人研究所研究的新型細菌。不過我隻是在泰國和柬埔寨使用了,本來是配合大本營消滅支那遠征軍的,但是沒想到他們居然跑得比兔子還快,使得計劃落空。”
“根據我本人在那裏半個月的觀察,瘟疫蔓延的速度非常的快,比在支那實驗室爆發的更快,我綜合了一下,一是這邊的環境更適合細菌的滋生,而是這裏的人口密集且不愛衛生,如今瘟疫已經全麵爆發,雖然我們有藥物可以救治,但是抱歉,藥物造價昂貴,我沒有那個能力去救幾千萬人,”石原四郎說道。
土肥原道:“石原君應該知道印尼、馬來亞和越南同樣的重要,這裏有帝國最急需的資源,最重要的是石油資源,另外還能為幾十萬派遣軍提供軍糧,如果這裏任由瘟疫爆發,那麼經濟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但沒有了糧食,同時石油和其他礦產的正常生產怕是也會受到影響。”
“石原君,我不關心土著死多少,但是我在乎的是帝國在這裏的利益,特別是帝國急需的物資,不管你用什麼辦法,無比保證正常的生產。”土肥原的話非常的嚴厲,讓石原四郎都有點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