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走入職場的時候,都想著要往前走,向上爬。滿懷信心地努力,馬不停蹄為自己充電,來加強自己的職業優勢。到頭來卻發現自己不過是眾多忙碌職場人中毫不起眼的一員。工資漲了一撥又一撥,同事升一個又一個,機會還是沒能青睞自己。最看不過眼的,就是某些人,看起來處處是弱點,敵不過自己,但卻深受老板器重。

他們不禁質問,社會怎麼了?職場怎麼了?書白讀了,知識白學了嗎?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是敲門磚,黃金屋還沒奢望過,可如今連門也敲不動了。逆向思考一下,倘若真不學這些東西了,自己還有競爭的資本嗎?優勢又從何談起?

這些問題若認真思考起來,準能難倒不少人。無論有經驗還是沒經驗的職場人,能細數自己優勢的恐怕並不多,更何況能助自己立於職場不敗之地的,一定是他人不可取代的優勢,能讓老板“非你不可”的優勢。

老梁在某大型鏡片製造廠工作十幾年了,論年齡他在車間已經是最大的,已近退休卻仍然安穩地坐著質檢主管的位子,還享受著特別待遇。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十幾年來,他勤學苦練出來的一項特殊技能。

十幾年前,老梁所在的國企麵臨改製,切掉了一大批人員,老梁就是其中的一個。下崗後,老梁帶著當時補貼的幾千元來到該城市打工謀生。因為文憑不高,又缺乏好的工作經驗,老梁總找不到好工作。為了生活,他隻有東奔西走到處打零工。

有一次,他經一位老鄉的推薦,進入了現在的公司做質檢。公司是製作鏡片的,老梁的工作就是對那些加工好的半成品鏡片進行初步質檢。工作很簡單,他隻要用一個柱形的玻璃柱緊貼著鏡片,然後透過玻璃柱反映出來的光圈判斷鏡片打磨是否合格。

工作輕鬆,待遇也不錯,這讓老梁很滿意。可是時間一久,看著一批批大學生進入公司,不少人升了管理職位,老梁漸漸覺得自己的工作太沒有前途。他也很擔心,一旦年紀再大點,公司完全可以找一個手腳麻利的年輕小夥來代替自己。

有了這種危機感,從那以後,老梁找來了各類光學的書籍,開始自學起光學。通過兩三年的自學,並在實踐中摸索,他找到了一套自己的方法。現在即使不用儀器,光憑肉眼,對著光亮一照,他就能看出鏡片加工的好壞。同時他還能從一些細小的地方看出問題,大大提高了檢驗的效率和準確率,連那些光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都不及他。憑著這身本事,老梁安穩地坐上了主管的位置。即使到了現在,他這套方法還被用於培訓後來新進的人員。

很多人的職業生涯都有著相同的經曆:畢業前夕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辭辛苦,晝夜苦讀,加緊時間趕考各類資格證,以增加自己的優勢。等你把這些“資本”擺上競聘台時,卻發現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