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任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1954年11月14日出生在種族隔離製盛行的阿拉巴馬州伯明翰,母親是一位鋼琴教師,她三歲開始學習鋼琴,曾經獲得美國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4歲時,賴斯掌握了一些曲子,開了第一個獨奏會。那時候她的願望是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
16 歲那年賴斯進入父親所在的丹佛大學拉蒙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演奏。然而在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期間,她精心構造的計劃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參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遇到了有生以來最殘酷的競爭。“我碰到了11歲的孩子,他們隻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練一年才能彈好的曲子,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內基大廳演奏的那一天了。”這件事讓賴斯深受打擊,但同時也讓她意識到,自己在鋼琴演奏上發展的局限性,她開始認真思考,並著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新的規劃。
後來,在大學裏,一堂國際事務課改變了她的命運。那堂課的主講者是約瑟夫·克貝爾,主題是列寧的繼承者斯大林。賴斯突然發現,“蘇聯政治居然那麼有意思”,她說:“俄羅斯讓我從音樂中跳了出來。”賴斯非常崇拜克貝爾教授,不僅因為他是知名的國際事務專家,知識淵博,還因為他的真知灼見常常令她茅塞頓開。
19歲那年,賴斯大學畢業,26歲獲博士學位,精通四門語言的她隨後成為斯坦福大學的助教,專攻蘇聯的軍事事務。此後賴斯逐漸走入政壇並獲得了非同小可的成績,曾被媒體譽為華盛頓“最有權力的女人”。
在世人的眼裏,堅持就是一種美德,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創造奇跡。人們懂得堅持,卻不懂得如何選擇和放棄。失敗之後,果斷地選擇放棄而選擇另一條路也會帶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要堅持,也要懂得選擇和放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通向成功的路徑也有很多,但如果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堅持就變成了無意義的固執,結果隻是南轅北轍。
曾經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
兩條河流從源頭出發,相約流向大海。它們跨越山澗,流到了沙漠的邊緣。一條河流說:“我一定要流過去。”另一條河流則說:“我們不如另辟新徑,如果流不過去,我們就會幹涸。”結果第一條河流因為堅持而在沙漠裏幹涸了,而第二條則找到了新的路,即化作了水蒸氣,最終流向了大海。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第一條河流一樣,因為經曆了艱難困苦,而舍不得放棄即將到來的勝利,最終作繭自縛。放棄是一種痛苦的掙紮,但是隻有學會放棄才能給人生和前途帶來無限的光明。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做任何選擇和決定都不能隻憑一時的興起或單純的個人愛好。想要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好方方麵麵的因素,這些因素除了個人愛好,還包括個人的能力和特長、教育背景、社會經濟的形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