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有“德”便有“得”(2 / 2)

當年和牛根生一起離開的若幹人等,不但成不了伊利的功臣,還被伊利扣發了1998年的工資。幾年的奔走,苦於沒有證據,工資最終泡湯了。即使是這樣,牛根生也從未恨過鄭懷俊和伊利。2002 年,他拿出了自己在蒙牛的年薪和獎金補發了這些人的工資。鄭懷俊落難後,他仍然慷慨解囊,幫助鄭懷俊和他的家人。

到現在,牛根生依然表示:感謝鄭懷俊的知遇之恩,感謝伊利為他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他說:“我在伊利幹了16年,在蒙牛才幹了5年。我最好的年華獻給了伊利,在這裏流過的淚、淌過的汗、灑過的血,比在蒙牛多的多!所以要說感情,我對伊利的感情,實際上不比對蒙牛的少。”

無論企業怎樣,老板怎樣,我們一定要知道,起碼他們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工作機會,一個表現的舞台。沒有這個舞台,你想要的一切成就都是空談。企業是一個盈利的機構,需要養活成千上萬的人,老板不是聖人,有私心也是在所難免。如果有些時候,企業或者老板為了大的利益犧牲了個人,請先不要想著怨恨,多想想你在此得到的一切。

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在索取,小時候是父母的,長大了是企業的、社會的,索取隻是為了更好地回報。個人光有索取回報,企業無法生存,社會無法發展,個人也沒有將來。

接受任何一份工作時,我們首先應該問問自己,企業給了我們一個舞台,在這裏,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而不是在工作開始前,就想我能得到什麼?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付出肯定就沒有回報,付出永遠都是擺在最前方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會有回報,但這並不是我們拒絕付出、感恩和回饋的借口。從根本上來說,索取本就不是出發點。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錢,人活在世上,需要有價值,工作是實現自我價值最好的方式之一。付出沒有回報,很可能因為付出的方式不對,沒有效果。

工資待遇都要談,虧本的交易誰都不願意做。但是物質和金錢的回報,隻是對我們付出的勞動的一種認可,不是最終的目的和手段。社會就像一個遊樂場,任何一個遊戲都有其內在的規則,生活也好,工作也罷,不可以違背其自然的規則。人隻有在金錢和道德之間尋找一種平衡的關係,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個人的心裏,如果被怨恨和不滿充斥著,就再難裝下其他的東西。這些魔障,總能迷惑人的內心,讓我們偏離自己的方向。丟了“德”,也丟掉了自己內心的勇敢和堅定,沒有良好的心態和信念,又如何堅持奮鬥。懂得感恩和回報的員工,總能讓老板高看一眼,德才兼備的人才才算得上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