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有“德”便有“得”(1 / 2)

找過工作的人都知道,在麵試官前麵抱怨前公司是大忌。有些人對此不理解,因為他們覺得部分人確實曾對公司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而公司又不近人情沒有給到他們應有的回報,如果因此心懷不滿又有什麼錯?我想告訴他們的是,短短的幾分鍾時間,哪個麵試官都沒有時間也不會去求證你說的情況是否屬實,但是他們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對前公司滿腹抱怨的人,是很難懷有感恩之心的。

很多老板都很反感自己的員工沒有半點感恩之心,而是整天數落公司的種種不是,工作僅僅是為了那點工資,即便是跳槽,也是帶著眼淚和怨氣走的。有人甚至指出,現在的員工實在太沒有人情味,太不知好歹,這樣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

都說做事容易做人難,有才無德的人再怎麼能耐都不受歡迎。專業知識可以學,做人的言行卻是由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決定的。無“德”的人,目光永遠隻在自私自利的基礎上,不會盡心工作,也看不到更長遠的方向。

現實的壓力讓職場人越來越缺失職業道德感,人們為“錢途”工作,說到底都是為了自己。但是無論社會怎麼發展,我想知恩圖報的人永遠都不會被遺忘。

有一個年輕人,來到某大城市打工。為了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他每天奔波在各人才市場,不停地瀏覽各大招聘網站,處處投遞簡曆。可是時間過了一兩個月,簡曆也投了幾百上千份,始終是石沉大海,沒有音訊。

有一日,年輕人終於收到了一家公司的回信,然而信的內容並不是關於聘用的事宜,而是斥責他在沒有搞清楚招聘狀況,並未仔細閱讀該公司的招聘信息的情況下亂投簡曆。信中還用極為諷刺刻薄的言辭羞辱了他,並告誡他根本就不值得公司聘請。

年輕人收到信後,並沒有先想到發怒,而是仔細看了內容後,以尊敬地語氣給對方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向對方表示道歉,並誠懇地接受對方提出的這些意見,也很謝謝該公司給他寫的這封回信。幾周後,年輕人被錄用了,聘用他的正是寫這封回信的公司。

多數人的眼光總愛停留在個人的不幸,於是怨聲載道,感歎世態炎涼。當他們獲取的時候,又好大喜功,把一切成果歸咎於自己的高能力,而忘卻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不懂得感恩和回饋。這樣的人多半是目光短淺,即使獲得短暫的成功,也難有大的發展。

感恩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也是一個人內在涵養的體現。有“德”之人總是抱怨少,努力多,時刻不忘自己得到的。有付出,有回報,用自己所得的去回饋企業和社會,才能有更大的回報,這是一個巨大的良性循環圈。

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當年以洗瓶工的身份進入呼市回民奶食品總廠(伊利的前身),用盡了10年的時間,他從一名洗瓶工坐到了副總經理的位置。牛根生為伊利這個品牌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卻因為與鄭懷俊的恩恩怨怨被迫離開了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