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 杜布羅夫尼克(1 / 2)

■張海律

克羅地亞顏值最高的濱海城市,曾有著南斯拉夫解體後戰亂的創傷。

如今,它作為各國遊客蜂擁而至的曆史名城,隻是在HBO奇幻大劇《權力的遊戲》裏,充當君臨,繼續著恩怨仇殺。

2012,雨天的君臨

遲早得重返杜布羅夫尼克。上次來是2012年秋天,HBO奇幻大劇《權力的遊戲》剛播完第二季,當時我正在前南斯拉夫分裂出的各塊領土上悲憫漫遊,當聽說這座名城是《權力的遊戲》中最重要城市——君臨的外景地,於是急匆匆從波黑趕了過來。

和北非從荒野上拔地而起的魔幻城池姆迪納相比,杜布羅夫尼克有湛藍的大海和巍峨青山,顏值高出許多,作為君臨的條件,可謂充分得多。

首先,在喬治·馬丁為《冰與火之歌》設定的世界裏,君臨占據著黑水河北岸,是一座近似正方形、高牆蔓延數裏、內部充滿狹窄街巷的擁擠都城,而現實裏的杜布羅夫尼克的舊城,一樣建於海灣北部一塊突出的巨大石頭之上,周邊豐富的花崗岩,為其帶來一圈高22米厚、5米總長、近2公裏的城牆。餐廳、紀念品商店和為數不多的精致酒店,密集排布於惟一一條東西向主幹道Placa兩側的窄巷深處。所不同的是,這部巨著情境設定裏的君臨是“髒亂、難看甚至散發著惡臭”的,城外更是隨意搭建的連片的貧民棚屋。而對於杜布羅夫尼克,無論是從遠處山巒眺望、無人機航拍,還是從最西側的Pile城門走進抑或在最東端的鍾樓之頂鳥瞰,沒有人不會被這座紅瓦白牆城市的美豔所震撼。至於牆外的偌大新城,則是Lapad半島,茂盛林木和精致大宅沿濱海緩坡徐徐排開,間或被不多的沙灘點綴。這是一座處處透露著老派優雅姿態的貴族之城。

曆史上,杜布羅夫尼克曾名為拉古薩,是一座城邦共和國,本來就很繁榮昌盛。

雖然曆史學家還糾結於它究竟是希臘人還是羅馬人所建,但財富事實是借助著發達的海上貿易和高超的外交手段。15到16世紀時,它成為了亞得裏亞海上惟一能與威尼斯共和國抗衡的國家。在發明出最早的現代法典、醫療服務、供水係統的同時,貴族階層還通過兩市議會,成功維係著森嚴的等級製度。這細聽上去,怎麼都“很君臨”。

1992-1993,飛地的圍城記憶

杜布羅夫尼克位於達爾馬提亞三段海岸線中最狹窄的南段,屬於波黑惟一一段24.5的公裏海岸線,成了與克羅地亞主要領土不連接的一塊飛地。這是依1699年奧斯曼帝國與歐洲各國的一份和平協定而劃的,拉古薩共和國將一段海岸線讓給土耳其人,算是開始在東南歐建立自己勢力的哈布斯堡王朝,留給走向衰落的奧斯曼帝國一點麵子。事實上,這個名為奈烏姆的短促海岸線城鎮中,絕大部分居民都是克羅地亞人,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克羅地亞“賞給”波黑的土地。

領土這事嘛,解決好了就相安無事,哪怕一小段海岸線把一個國家分成兩半;解決不好了,兵戎相見。城市還叫拉古薩時,算得上是一個以拉丁人和克羅地亞人為主的獨立海上共和國,直至1806年向拿破侖軍隊投降並劃於伊利裏亞省之前,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強國。因此,當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開始解體時,忠於米洛舍維奇的黑山政府宣布,“杜布羅夫尼克曆史上是黑山的一部分,不被允許留在剛剛獨立的克羅地亞領土內”,即便城裏的主要居民都是克族。從同年10月1日起,由塞族和黑山族組成的殘餘南斯拉夫人民軍(JNA),開始了對這座古老城池長達7個月的炮火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