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作者:唐仁承
避風塘炒蟹在香港名氣很響,在大陸的知名度也很高。
第一次品嚐避風塘炒蟹,是1997末,我剛到香港工作還不到一個星期。當時有位保險公司的經理纏著我買他的保險,我於是把我拉到地處新界西貢海灣邊一個度假村的餐廳,點了幾個菜,其中之一便是避風塘炒蟹。我依稀記得,那個盛蟹的大盤子是長腰圓形的,盤內堆滿了鉛筆卷屑似的刨花狀的金黃色的蒜蓉,高高隆起,噴噴香,其間還有一些鮮紅的朝天小辣椒點綴,煞是好看,可就是不看見蟹在哪裏。經理見我一臉疑惑,笑著撥開那堆高高蓬鬆的蒜蓉,頓時露出兩枚碩大油亮金紅的大蟹鉗,原來蟹塊就藏在蒜蓉堆內。揀起蟹肉塊放入口中,鮮美甘甜,蟹膈有點脆香,又摻著一些微辣,別有一番風味。那蒜蓉也是可以吃的,脆脆的、香香的,又似乎夾著一些蟹的鮮味。頓時,舌尖上鮮、辣、甜、鹹、香,各種口味俱齊,真是一種享受。
在香港住久了才知道,避風塘炒蟹並不是西貢地方的特產,最早出自於香港銅鑼灣避風塘的船家。香港的避風塘很多,不下十餘處,以銅鑼灣最出名,一是因為地處維多利亞海港中心地帶,二是因為靠近鬧市特別有情調。這個避風塘落成於1883年,有長長的防波堤圍著,麵積很大,停泊的船隻很多,還有不少是公司或者私人的遊艇。船家在漁船上開設的“海上廚房”,會即時烹煮一些海鮮美食與艇仔粥,吸引不少人前往品嚐水鄉野味。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避風塘又彙聚了來自東南亞各地的漁民,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避風塘菜係,最出名的無疑是避風塘炒蟹。
隨著香港經濟發展,銅鑼灣一帶陸上交通擁堵,於是,當局幾次大規模填海,海邊修築了縱橫交錯的大道。由此,銅鑼灣避風塘的麵積大為縮小,海水汙染也加重了,船艇上的“海上廚房”再也維持不下去了,紛紛移上岸,在銅鑼灣、灣仔一帶另辟小店,繼續經營,把避風塘菜係特色繼承下來,流傳香港各地,還遠播外地。
如今香港出產避風塘炒蟹最出名的食肆,要數銅鑼灣、灣仔一帶的“橋底辣蟹”與“喜記”兩家。“橋底辣蟹”就在銅鑼灣SOGO崇光百貨附近的駱克道上,紅底金字招牌很顯眼,門裏門外貼滿了各路明星政客捧場的照片,還有“辣蟹天王”的獲獎海報。店麵不大,店內裝飾是傳統的中式風格。
另一家“喜記”,自1982年從漁船搬上岸,先在香港馬師道橋底開檔,後又遷到謝菲道設店,至今近30年。“喜記”的店麵也不大,裝修簡單,但很光鮮。因為烹飪別有一功,所以很多香港名人是這裏的常客。店門口及店堂內張貼了很多新老明星的照片,也因此“喜記”被戲稱為“明星飯堂”。
這兩家店都會營業到淩晨。如果選擇晚上晚一點去就餐,說不準就能遇見哪位明星名人在此宵夜。
正宗的避風塘炒蟹對於原料十分講究。蟹一律要選越南的大肉蟹,而且最好分量在1000克以上,蟹殼又厚又硬,但肉質十分鮮美甘甜。炒製時先將蟹斬件炒香,再加辣椒油回鑊,令蟹肉格外入味。加工後上盆的炒蟹,殼甲金紅油亮,蟹肉金黃澄亮,鮮美甘甜,又帶點小辣,色香味俱全。不用擔心蟹鉗堅硬,為了方便食用,蟹鉗硬殼早已被廚師敲碎了。
原本不起眼的蒜蓉,是這道菜的主角之一,也是點睛之筆。蒜蓉要用油浸一天,用時才下鍋。經特殊手藝烹飪後,呈現出卷屑狀、金黃色,不僅靚麗,而且脆香,好聞好味好食。上席時,蒜蓉及其他配料覆蓋蟹麵,焦香、蟹香、蒜香、椒香混為一體,令人胃口大開。餐畢,又常見客人把餘下的蒜蓉打包帶回家做拌料。
炒製的辣蟹,辣味輕重可以由客人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一般可以分為微辣、小辣、中辣、大辣、巨辣等。初次品嚐的,可以先選微辣或小辣。
近幾年,“喜記”先後開到了廣州、深圳、北京等地。現在,很多人不用去香港,也可以品嚐到避風塘炒蟹這一港式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