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瓘領五千兵向薑維詐降,自稱其是王經之侄王瓘;近見司馬昭弑君,將叔父一門都戮,因此痛恨入骨,特來投降,願從調遣,以報叔父之仇。
薑維一眼就看穿其降是詐。他認為:司馬昭之心可比曹操,既殺王經,滅其三族,怎麼可能讓其親侄於關外領兵。魏降將夏侯霸證明王經未有侄兒王瓘,這說明薑維的分析是正確的。既知其詐,王瓘的行動就得聽薑維的指揮了。於是薑維便安排鉤索釣大魚——引鄧艾入其設的陷阱。
薑維見王瓘來降,極力讚其“誠意”,為表示對他的“信任”派了他運糧的重任:領三千降兵到隘口把數千糧車運赴祁山。其餘魏兵則留下另用。王瓘雖不願,卻不敢說,怕薑維疑惑;而得此任務,心中暗喜:糧為蜀軍性命,把它運回魏寨豈不立了大功,王瓘於是派人悄悄寫信給鄧艾,約於八月十二日,從小路運糧送歸大寨,教鄧艾於壇山穀中接應。
薑維當然早已料到這一著,派人在路口暗伏,截獲了密信,便將書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約鄧艾自率大兵,於壇山穀中接應。
一麵令人扮作魏軍往魏營下書,一麵遣兵派將埋伏等候鄧艾到來。
鄧艾得王瓘書信,大喜,於八月十五日引五萬精兵,徑往壇山穀而來。使人憑高眺探,隻見無數糧車,接連不斷,從山凹中而行。勒馬望去,果然都是魏兵(這是留下的二千降魏兵)。
因前麵山勢掩映,恐怕有埋兵,於是停軍等候。忽兩軍士騎馬驟至,報說:“王將軍因糧草過界,背後人馬追來,望早接應。”鄧艾大驚,急催兵前進。時值五更,月明如畫。隻聽得山後呐喊,鄧艾隻道王瓘在這裏廝殺。
奔過山後時,忽樹林後一彪軍撞出,為首蜀將傅金,勒馬大叫說:“鄧艾匹夫!已中我主將之計,何不早早下馬受死!”
鄧艾大驚,勒馬便走。
蜀兵盡出,殺得魏兵七斷八續,鄧艾棄甲丟盔,棄了坐下馬,混在步軍之中,爬山越嶺逃了命。
薑維將得勝之兵四麵包圍王瓘,瓘無路可逃,於是投江而死。
假的終究是假的,終有其不合情理、不合規律之處。薑維料定司馬昭既殺王經,滅其三族,絕不會讓其侄在外帶兵,因此能將計就計大敗鄧艾。
伺隙搗虛,善於創造和捕捉戰機,是扭轉戰爭態勢的積極手段。古人說:“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穎”,善於“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才能掌握主動。順手牽羊就是一個創造和捕捉戰機的謀略。其實質就在於乘敵之隙,向敵人的薄弱部位出擊,順勢推一把的意思。而這種空子又是忽然出現的,是在對壘之前所不曾考慮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