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或睡眠不足——導致脆弱
“睡眠不足真的會讓人變得更情緒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係副教授艾麗斯·莫斯說,“大腦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回到更原始的運行模式,無法把情緒體驗放在具體環境中思考,無法做出克製的適當反應。”
壓力和睡眠不足還會影響我們對他人意圖和精神狀態的理解。例如,前排的人把椅背向後調,壓到你的手提電腦,你可能會馬上認定他是個蠢貨,而實際上他可能是個疲憊的退伍士兵或者殘疾人士。
“在有壓力、缺乏睡眠的情況下,你會簡單粗暴地理解他人頭腦的豐富表現,”哈佛大學的巴克霍茨博士說,“那時你對他人的理解是錯誤的。”
甚至包括那些在3.5萬英尺的高空尋釁滋事的人?
“他們可能是很好的人,但是在那種情況下,他們真的失去了自我。”斯坦福大學的斯帕拉博士說,她指的是自我意識的喪失。
控製大腦——深呼吸和冥想
不過,當我們在情緒上和生理上很激動時,我們很難理智思考。幸好還有其他方法來控製大腦,比如深呼吸。斯帕拉博士說,一項研究表明,處於高興、生氣、恐懼和悲傷等不同的情緒之下,會有不同的呼吸方式,比如恐懼時呼吸會更快、更淺。她補充說,具有革命意義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用不同的方式呼吸真的能產生不同的情緒。
發表在《創傷壓力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以呼吸為基礎的冥想能減輕美國退伍軍人的創傷後壓力。研究者們所使用的呼吸冥想被稱為淨化呼吸法,大學生練習後自稱變得“更樂觀、健康”,有焦慮障礙的人練習後自稱焦慮減輕。
改善機艙氣氛——幫助乘客應對糟糕情況
航空公司也有很多方麵需要提高(除了把機艙座位設計得可以真正容納購票者之外),比如,改善機艙氣氛。
夏威夷大學的詹姆斯博士說,“他們必須把機上乘客當成一個潛在團體”,並且采取某些團體建設的方法。一個簡單的方法是他所謂的現場人口統計:一位空乘人員站在機艙前問一些問題,比如“你們中間有多少人是返鄉”?或者“以前從未坐過飛機的請舉手”。這可能聽起來像幼兒園活動,但它能幫助乘客放鬆,讓他們更友好,願意相互交流。“它能打破隔膜和敵意。”詹姆斯博士說。
詹姆斯說,航空公司的人員還需要接受更多培訓,以便在對待乘客時更有同情心,不管是在問題出現時表現出同情心,還是在乘客詢問延誤時間時具體地說“20分鍾”,而不是“幾分鍾”,後麵這種說法給人一種不確定的感覺,讓人更沮喪。
“航空公司必須學會如何幫助乘客應對糟糕情況,”他說,“否則,情況會變得糟糕很多。”(王相宜譯)(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