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如何提升公募業務的效益,監管層提出的應對思路是:支持專業人士設立合夥企業擔任公募基金管理人;支持管理層、投研人員及其他業務骨幹等專業人士持股或實施利潤分享計劃,建立長效激勵機製,促進人才隊伍穩定發展;支持設立管理費率與回報掛鉤的浮動管理費基金,進一步降低發起式基金成立門檻。
2014年1月,證監會正式啟動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工作,8月正式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對私募基金的運作做出了基本的規範。可以說,除了募集資金渠道存在根本差異外,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其他方麵的差異正在不斷變小。在監管層看來,未來更好的劃分方式可能是 “綜合性、集團化大型資產管理機構”與“專業化、特色化中小型資產管理機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基金經理離職潮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從樂觀的角度看,可以被視為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內部為適應政策環境變化產生的一輪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雖然當下公募基金傳統業務將繼續遭遇人事頻繁更迭的困擾,但隨著各項機製的逐步落實和完善,以及產品、業務、管理創新的繼續推進,傳統公募業務終將度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期,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從頂層設計來看,2014年11-12月,證監會先後發布了《商品期貨交易型開放式基金指引》和《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為商品期貨基金的推出和基金子公司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奠定了法規基礎。
根據證監會的規劃,下一步出台的指引還將覆蓋不動產投資基金和基金的基金(FOF),對公募基金參與融資融券、轉融通業務及衍生品等投資也將做出規範。
從業界來看,基金公司也在積極探索業務創新。嘉實基金於9月份率先推出了首隻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的公募基金嘉實元和,該基金以不超過50%的基金資產投資於重組後準備上市的中石化銷售公司。嘉實元和發行規模100億元,封閉期5年。
在人才孵化機製方麵,上投摩根則首家推出了“種子基金”計劃,投研人員可按自己的投資策略建立投資模型,然後申請進行種子基金模擬電腦操作,在試運行期通過績效考評後就可以申請設立種子基金,公司將拿出部分自有資金,在合法合規的框架下,設立種子基金產品,投研人員也可根據自身意願投入個人自有資金,在受到市場認可後可能轉為公募基金產品。據悉,上投摩根將拿出超億元的公司自有資金,推行種子基金計劃。
靈活配置型基金搶眼
基金行業整體對創新的訴求集中反映於2014年靈活配置型基金份額的高速增長,其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不亞於2013年貨幣基金的興起。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普通股票型基金的資產淨值合計7478.69億元,占全部基金資產淨值的18.70%,較2013年末的20.02%下滑1.32個百分點;偏股混合型基金資產淨值合計3621.66億元,占比9.35%,較2013年末的10.55%下滑1.2個百分點。二者份額合計下滑2.52個百分點。
2013年,餘額寶等產品的發行讓貨幣基金資產淨值占比急劇擴大,從2012年末的35.01%上升12.57個百分點至2013年末的47.58%。不過這一勢頭在2014年並未得到延續,截至12月22日,盡管貨幣基金的資產淨值從1.63萬億元增長至1.92萬億元,但占比卻僅增長0.39個百分點至47.97%。
2013年,貨幣基金搶奪到的份額大多來自於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後兩類基金在2013年丟失的份額合計達到10.66個百分點。那麼,當這兩類基金的合計占比在2014年繼續下滑時,是否又有哪一類基金的占比對應上升呢?
答案是肯定的。數據顯示,靈活配置型基金的資產淨值在2014年快速上升,從2013年末的378.86億元增長249.26%至1323.22億元,對應占比從1.1%提升至3.31%,擴大2.21個百分點,幾乎填補了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額下降的空缺。
從數量上看,2013年末,靈活配置型基金有40隻,2014年12月22日上升至123隻。新增基金中規模最大的為嘉實元和,截至12月19日的資產淨值為99.88億元。而大量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靈活配置型基金也不斷湧現,成為注入基金市場的一股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