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按感到棘手,交給推官袁可立查辦。
袁可立接手時,有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藥致啞,即便不啞也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辯冤。
袁可立據理力爭,上奏朝廷將人犯緩死暫係獄中。
袁可立仔細地查驗了所有繳獲的物品,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見過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當作“戰利品”上報,頓覺案件大有蹊蹺。
袁可立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打死也不承認誣良為盜,並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
不久,琉球貢使來中國,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請他們過來指認,貢使辨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
原來這些所謂的倭寇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海嘯失舵而漂流海上,不幸被官兵捕來冒充倭寇的。
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國民被無罪釋放回到家中。
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在琉球建廟塑像奉祀,將袁可立敬若神明。”謝萬鈞說到這,大有深意地看了佳多寶一眼,然後舉杯示意大家喝酒。
佳多寶笑笑,已然明白了謝萬鈞的意思。
啪啪啪,有人帶頭鼓掌。
眾人掌聲更加激烈,都覺得謝萬鈞所講寓意深刻,已有所指,卻又峰回路轉。
佳多寶此時也認為謝萬鈞,境界高深!
“哈哈哈,唐書記講來一個吧,反正時間還早,我也不著急走!”蘇麗拍著巴掌,看向唐曉天,說道。
唐曉天似乎也來了興致,笑著說道:“好,好,那我也講一個。《興利除弊約》大家都知道吧?
明崇禎年於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聲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麵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
崇禎十二年,於成龍參加鄉試,省城太原考場考官公然行賄受賄,徇私舞弊。於成龍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臆。結果正榜無名,勉強考取了個副榜貢生。副榜貢生相當於備取生,不算中舉,但可以直接參加會試。會試之後,於成龍以父親年老為借口,辭去做官的機會,回到來堡村。
順治四年至順治八年,於成龍到太原崇善寺開辦的學校學習了4年,但順治八年的鄉試中,於成龍又落榜了,這年他已經35歲了。
順治十一年,於成龍兄長於化龍病故,三子於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擔子落在他的肩上。父親於時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湯藥;繼母李氏雖健,也已暮年。長子、次子上學,全家開支很大,家資因此受窘。於成龍為了養家糊口,供子上學,整日忙於家務,再無工夫參加科舉考試了。
順治十五年,父親病故。
順治十八年,於成龍入國子監學習,結業後準備出仕。
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於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心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羅城新隸於清統治下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於成龍到羅城時,這裏遍地荒草,城內隻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隻是三間破茅房。他隻得寄居於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仆從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誌,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於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麵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
唐曉天說到這,大家都笑了,笑過之後,又感到不應該笑,於是,又都嚴肅起來。
佳多寶心裏暗樂,哎,官場人要是當演員,估計,絕對個個是大牌!
不過,佳多寶心裏暗暗感激唐曉天,唐曉天講的這個故事,和佳多寶所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