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卡,美國汽車業無與倫比的經營巨子。曾任職世界汽車行業的領頭羊——福特公司。由於其卓越的經營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節節高升,直至坐到了福特公司的總裁。
然而,就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卻出人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職務,原因很簡單,因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聲望和地位已經超越了福特二世,所以他擔心自己的公司有一大改姓為“艾柯卡”。
此時的艾柯卡可謂是步入了人生的低穀,他坐在不足10平米的小辦公室裏思緒良久,終於毅然而果斷地下了決心,離開福特公司。
在離開福特公司之後,有很多家世界著名企業的頭目都曾拜訪過艾柯卡,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被艾柯卡婉言謝絕了。因為他心中有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從那裏跌倒的,就要從那裏爬起來!”
他最終選擇了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這不僅因為克萊斯勒公司的老板曾經“三顧茅廬”,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克萊斯勒已是千瘡百孔,瀕臨倒閉。他要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證明:我艾柯卡的確是一代經營奇才!
接管克萊斯勒公司後,艾柯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辭退了32個副總裁,關閉了16個工廠,裁員和解雇了人員上千,從而節省了公司最大的一筆開支。整頓後的企業規模雖然小了,但卻更精幹了。另一方麵,艾柯卡仍然是用自己那雙與生俱來的慧眼,充分洞察人們的消費心理,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刀刃上,根據市場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型車,從而逐漸與福特、通用三分天下,創造了一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樣震驚美國的神話。1983年,在美國的民意測驗中,艾柯卡被推選為“左右美國工業部門的第一號人物。”1984年,由《華爾街日報》委托蓋洛普進行的“最令人尊敬的經理”的調查中,艾柯卡居於首位。
同年,克萊斯勒公事贏利24億美兒,美國經濟界普遍將該公司的經營好轉看成是美國經濟複蘇的標誌。
有人曾經在這一時候呼喚艾柯卡競選美國總統。如果說在福特公司的艾柯卡是福特的“國王”,那麼在克萊斯勒的艾柯克無疑就是美國汽車業的“國王”。
艾柯卡之所以能創造這麼一個神話,完全是受惠於當年福特解職的逆境。正是因為這一逆境,才使艾柯卡的事業步入第二個春天。從艾柯卡的經驗中,證明了一點:逆境也是一種機會。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也是因為逆境而改寫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羅曼·羅蘭與巴黎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小姐克洛蒂爾特·勃來亞結婚,由於社會地位不同,思想基礎不一樣,到1901年初,兩人終於離異,結束了同床異夢的痛苦生活。
告別了上流社會之後,羅曼·羅蘭在經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曆後,終於沉下心來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文藝創作。他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公寓裏,埋頭寫作,曆經三年,發表了《約翰·克裏斯朵夫》的第一卷,又過了九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宏偉巨著。試想,如果沒有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羅曼·羅蘭怎能有日後輝煌的成就呢?
為什麼逆境也能夠產生機會呢?因為順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環境本身是無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環境雖然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是人對於環境卻有主觀能動性。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改變環境,到一定時候,逆境也可能轉化為順境,也就是說人在逆境的情況下,也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
事實上,在機會出現的全過程中,順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錯出現的。今天碰到的順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機會,必須能夠在順境中揚帆鼓浪,能夠在逆境中揚長避短。
人在逆境,生不逢時,意誌堅強者發憤努力,不時改變著環境,機會不斷出現;意誌薄弱者卻隻能抱怨環境,無為而終。逆和順是矛盾的兩個方麵,逆境可以使機會夭折,也可以使機會出現;順境理應為機會出現提供良好條件,但搞得不好,同樣也可以使機會夭折。
每個有誌成為抓住機會的人們,不應為生不逢時而讓成功的機會走而遠之,也不應為命運的磨難而讓成功的機會埋沒掉,在我們麵前出現的逆境隻是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遭到的困境,它是完全可以擺脫和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