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具備過硬的素質(2)(1 / 3)

激光技術攻關能手,青年工人王江民是“四人幫”橫行時期的初中畢業生,論技術,他沒有經過名師的傳授;論環境,他所在的是廠房狹小、設備簡陋的集體企業,再加上本身殘疾,他可謂是非常“不幸”了。然而,善於發掘環境,善於創造機會。他不僅看到了環境不利的一麵,也看到在這裏可以大有作為的一麵,堅信通過自學可以擺脫知識貧窮的困境。

正是在這種逆境下,他通過刻苦自學,奮發鑽研,從1977年以來先後研製成功了激光水準儀等一係列激光儀器,便自己終於成為這一領域的帶頭人。

一個有誌之人不應因逆境而喪失誌向,而應該認識逆境、研究逆境、突破逆境,一步步改善自己的條件,認清發展自己的途徑,那麼成功的機會是可以實現的。

人們在生活麵前有種種美好的向往,總是希望前麵有著廣闊的大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象長安街那樣平坦筆直;成就功名不會象月下漫步那樣輕鬆取得。在每個人的成才機會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來自先天、來自自然、來自社會的各種挫折,諸如家境貧寒、身軀殘疾、環境艱苦、蒙受冤屈、橫遭壓製等等,由此看來,一時處於某種逆境當中也是不足為怪的。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為了求得真知,常常舍生忘死,即使在斷糧被困,落入深潭差點淹沒的絕境中,仍百折不撓,終於完成了八十萬字的巨著《徐霞客遊記》。

蔣築英的父親錯判入獄,使其長期背著沉重的包袱,成為他搞科研。向前進的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鴻溝,但他從未動搖,一直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腳步,終於“一朝成名天下知”。

真正有誌的人,總能在逆境中發揮自己的才能,錘煉自己的意誌品質,在逆境中抓牢機會,從而改寫自己的命運。

人生中的逆境,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幾道曲折、幾個漩渦,要善於在逆境中逆流而上,開創新的天地。

在一個人的成才道路上,不可能走得都是廣闊平坦的路,既有順境,又有逆境。一帆風順的成功者在曆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成功者反倒是在逆境中探索前進的。

高爾基曾在老板的皮鞭下,在敵人的明槍暗箭中,饑餓和殘廢的威脅下堅持讀書、寫作,終於成為世界文豪。

富蘭克林在貧困中奮發自學,刻苦鑽研,進取不息,成為近代電學史上的奠基人。

可見,成功人士們或是煎熬於生活苦海,或是掙紮於傳統偏見,或是奮發於先天落後,或是發奮於失敗之中,他們最終得以成功的秘訣在於朝著預定的目標,砥礪於各種難以想象的逆境之中,奮戰逆境,知難而上,終於成為淬火之鋼,經霜之梅。反之,這些人,如果無法在逆境中生存,又怎麼獲取成功的機會呢?

董必武先生寫過一首詩:

生活從來是鬥爭,認真體驗便分明。

庸夫總欲平平過,實境偏偏曲曲程。

身處逆境中的人,應以此互勉,隻要你有一顆執著之心,逆境在你的眼裏,也會成為一種機會。

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如果能夠把錯誤都變成一種“機會”,你無疑就是創造機會的天才了,不要以為這種天才離你太遠,事實上,這些大才的素質或許連你都不如。

在生活中,我們是不允許錯誤出現的,在抓住和創造機會上更是如此,所謂“一著走錯、滿盤皆輸”。有時,一個錯誤可能就導致你這輩子永遠都抬不起頭來。

然而,犯錯誤仿佛又是人的一種天性,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不犯錯誤的人,但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不一樣,就導致了在抓住和創造機會結果的不一樣。

“王致和”臭豆腐今天已是許多人的美味,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臭豆腐竟然是一次錯誤而生產出來的:

相傳康熙年間,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應試落第後,決定留在京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學做豆腐謀生。

可是,他畢竟是個年輕的讀書人,沒有經營生意的經驗。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隻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塊醃好。但日子一長,他竟把這缸豆腐忘了,等到秋涼時想起來了,醃豆腐已經變成了“臭豆腐”。

王致和十分惱火,正欲把這“臭氣熏天”的豆腐扔掉時,轉而一想,雖然臭了,但自己總還可以留著吃吧。於是,就忍著臭味吃了起來,然而,奇怪的是,臭豆腐聞起來雖有股臭味,吃起來卻非常香。於是,王致和便拿著自己的臭豆腐去給自己的朋友吃。好說歹說,別人才同意嚐一日,沒想到,所有人在捂著鼻於嚐了以後,都紛紛讚不絕口,一致公認此豆腐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