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一直計劃著離開伏俟城,往西而去,進入茫茫沙漠之中,到於闐、龜茲諸邦去,避開唐軍的追殺,待唐軍撤離之後,再行複國。就像當年大業年間所做的事情一樣。
可是,他不知道,大唐不是大隋,中原也不會再亂了,他哪裏又會有什麼機會翻身呢?
布置在伏俟城之外,有一支兩萬人的大軍,這可以說是吐穀渾最後的精銳力量了。在前幾個月的各次戰役之中,吐穀渾陣亡、被俘人數盡皆十萬,舉國兵力幾乎去了一半,且多是精銳。有這樣一支大軍在伏俟城外圍,再加上城內的一萬守軍,固守城池,應當不是什麼難事。
可是,伏允的心頭卻在計劃這逃跑。
當七月末的時候,遊騎報告說李靖大軍正由南麵殺上來時,伏允頓時慌了神,再將城中一切事物盡皆交與自己的堂弟之後,便帶著三千騎兵和一家老小踏上了往西逃竄的路途。
留守伏俟城的慕容伏允的堂弟叫做慕容平,也是一名頭發花白的老者。在皇族之中,一直不被人重視。如今,伏允推出他來總攬伏俟城中的大小事務,分明便是將他當作擋箭牌而已。
然而這位老者卻是讓人刮目相看,在接手伏俟城的數日內,便迅速穩定了伏俟城局勢,以鐵血的手腕擺平了一些蠢蠢欲動,想要投降唐軍的貴族,以他們的鮮血表明了抵抗的決心。原本惶惶的人心也漸漸安定下來,士卒百姓又漸漸抱成一團,準備和唐軍在伏俟城大戰一場。
當這個消息傳到李靖耳中時,李靖卻是有些驚訝的說道:“什麼?伏允跑了?出來一個叫做慕容平的人?”
張允文點點頭:“是的,伏允往西逃竄,伏俟城內現有三萬大軍守備,加之城池高大,短時間恐怕難以攻下啊!況且如今我大軍尚未到達完畢,隻有我一路大軍在此,恐難以形成威脅啊!”
李靖聽罷,默默算了一下日子,點點頭:“好吧,既是如此,那老夫便在等到八月初六大軍到齊之日再行攻擊!不過再次之前,可是要對這城中守軍采取攻心之計!”
於是,每日清晨,唐軍大營操練之聲便響徹天地,將幾裏之外的伏俟城中的百姓士卒盡皆吵醒。吐穀渾人在城頭一看,隻見唐軍士卒分做兩股,訓練廝殺,陣陣衝天殺意和凜冽的殺氣直讓這些同屬精銳老兵的吐穀渾士卒皺眉。他們可不像和這樣的唐軍打仗。
接著,會有一隊騎著馬,全身上下包在厚厚盔甲裏的騎兵疾馳到城下。將綁著勸降信的箭支射出,射進伏俟城中,然後從容離去。開始的時候,吐穀渾人還放出幾箭,射向那些唐軍,可是箭支撞在那明亮耀眼的明光甲上,便被彈開,根本傷不到這些唐軍。隻好悻悻放棄,看著這些唐軍往城**箭。
再看看那些射進城內的勸降書,這那裏是什麼勸降書,簡直是一份戰報,上麵列舉了自開戰以來的各大戰役中吐穀渾的損失情況。這書信一出,直讓原本安定下來的人心再次惶惶。雖然尋常百姓知道戰敗了,可是具體是損失他們卻是不知,如今一見這些數字,頓時知曉前線戰局之糜爛,心頭更不願意再戰。
不僅僅是這些百姓抱著這種想法,就連許多的貴族皇親也是做這般想法。眾人皆是不願再戰,慕容平也是無可奈何,隻得說道:“老夫唯有盡人事耳!”
可是,隨著一路路大軍的不斷到來,看著城外唐軍營地的不斷擴大,到最後分成三個大營,包圍伏俟城,就連慕容平,心頭也不由有些惴惴了。但是他決定,再行觀望一陣在說。
如果您覺得《大唐偵察兵》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