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腦記錄(2 / 3)

艾米說,盡管我們吃的果糖水平不像試驗中小鼠那麼多,但添加了果糖的甜味食品,包括餐桌糖、濃縮果汁以及非常有害的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消費在逐步增加。高攝入果糖伴隨著許多健康問題,包括胰島素耐受、II型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以此,實驗人員得出結論並給以的建議是:攝入果糖的底線是每天吃一個蘋果作為果糖的來源。

印度的瑜伽信奉者有一種說法:不僅硬食物要細細咀嚼,即使是軟食物,都要細細咀嚼。在他們看來,食物和飲料經過長時間的咀嚼,會對身體更有益。

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Japan Society of chewing)”在研究中發現,如果讓受試者咀嚼兩分鍾食物,他們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可以比平常增加30%。這個結果意味著兩分鍾的咀嚼行為可以使記憶力得到提高。

咀嚼可以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海馬區細胞——掌管學習的部分,它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衰退,因此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增加海馬區細胞的活躍性,起到防止其老化的作用。

此外,咀嚼還能促使人分泌唾液,而大腦中負責分泌唾液的區域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係。因此,吃飯時多咀嚼、飯後漱口、經常叩齒,都能幫助提高腦活力。對於兒童來說,多咀嚼能促進大腦發育,中青年人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對老年人的好處則是預防大腦老化和老年癡呆。

我們現在的食物對於加工的要求越來越精細、柔軟,也越來越不需要咀嚼。對於一口食物的咀嚼至多七八次,偷懶時就變成了四五次,沒等它們在口中攪勻就咽到了肚子裏。據相關數據顯示,現代人每餐咀嚼的次數已經從40年前的900~1100次(用時約30分鍾),減少了近一半,也就是說目前的每餐咀嚼次數大概為500~600次(用時僅有5~10分鍾)。現在很多人吃飯狼吞虎咽已成了習慣,一下子改為細嚼慢咽著實頗有難度,這樣的話不妨嚐試在飯菜中多加一些有嚼頭的食物,例如在煮飯熬粥時,適當加入玉米、花生、核桃仁、芝麻、各種豆類等;炒菜或涼拌菜時,不要舍棄一些有嚼頭的蔬菜的莖或葉,如薺菜、芹菜、菠菜、大白菜、莧菜等,還可以把栗子、瓜子之類的堅果用來入菜;喜歡煲湯的人,不妨多放點海帶、蓮藕,可大大延長咀嚼時間。

不看不知道

口香糖的威力

口香糖,或稱香口膠,是一種用來咀嚼而不是吞咽的糖果。傳統上,是由糖膠樹膠,一種天然乳膠來製造。

墨西哥專家盧西拉·托裏斯(Lucila Torres)說,咀嚼口香糖的動作使負責向大腦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水平提高,從而增進大腦學習、儲存和回憶信息的能力。此外,咀嚼口香糖時,人的心跳加快,能量消耗更多,導致壓力的激素分泌因此受到抑製。英國諾森布裏亞大學研究同樣顯示,咀嚼口香糖的人記憶力比不咀嚼的人高出35%,想象自己在咀嚼口香糖的人在測試中也表現良好。

如果你在工作、學習時感到腦力下降,昏昏欲睡,注意力開始變得不集中時,不妨嚼一下口香糖。這有助於幫助你提高注意力也加強記憶力。但也需要在一些地方多多留意,因為過多、過長時間咀嚼口香糖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包括蛀牙和造成“方形國字臉”(過度使用下頜角的肌肉)。

建議:咀嚼口香糖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鍾;選擇無糖或木糖醇口香糖;空腹時不宜嚼口香糖,用餐後咀嚼口香糖的時間不要超過20分鍾。

忘不了和總也想不起來的

想必大家都讀到過這樣的故事情節:主人公因為某次頭部的撞擊(或是受到強烈的刺激)而失去了部分甚至全部的記憶,有的更是如同變了一個人似的,過上了“別人”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主人公再次意外地受到碰撞(也可能是又受到了刺激),失去的記憶又找了回來,但不幸的是,“失憶”期間他/她的一切經曆在腦海中沒有留下一點信息……創傷後產生記憶障礙是無爭議的事實,臨床上有大量的例證可以作為參考,但至於恢複是否也能如此輕易似乎就不大好說了。

不知道您是否看過類似的比喻:大腦是一個有著無數洞孔的蜂巢,記憶就是采回來的花蜜。有的時候,每一個蜂房都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無法找到那份特殊的蜜,於是我們便以為它不見了,這就是遺忘(amnesia)——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錯誤的再認與回憶。

有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隻注重了學習當時的記憶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學習的記憶工作,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單純的注重當時的記憶效果,而忽視了後期的保持和再認同樣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處理上,記憶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學習和背誦隻是一個輸入編碼的過程。人的記憶的能力從生理上講是十分驚人的,它可以存貯1015比特(byte,即字節)的信息,可是我們往往隻關注了記憶的當時效果,卻忽視了記憶中的更大的問題——記憶的牢固度問題,也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關於記憶遺忘的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對遺忘現象做了係統的研究,他用無意義的音節作為記憶的材料,把實驗數據繪製成一條曲線,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的記憶和長時的記憶兩種。

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那麼,對於我們來講,怎樣才叫做遺忘呢,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這些都是遺忘。艾賓浩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是拿自己作為測試對象的,他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拚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隻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而且,艾賓浩斯還在關於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隻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麵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也是費力不討好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鬆。因此,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關於遺忘的一種曲線,而且是對無意義的音節而言,對於與其他材料的對比,艾賓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不過他們大體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賓浩斯的實驗向我們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於複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的也越慢。

一般記住後,在5分鍾後重複一遍,20分鍾後再重複一遍,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後,2天後,5天後,8天後,14天後就會記得很牢。

不看不知道

有意的遺忘

人們願意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是為了使自己感覺更好。當然,人們為了減輕心理的不安,有意識地逼迫自己不去回憶那些引起特別痛苦體驗的事件,或者以某種方式有意地歪曲它們,使之不再出現,這種有意識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現的記憶效應稱為有意遺忘。

有意遺忘的作用就與人們通常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從令人不快的情境中移開,對不願看到的場景不予編碼一樣,屬於人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心理防衛機製。有時我們提倡有意遺忘,因為每個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記得一清二楚,而且你一定不想把不愉快的事情記得非常清楚,所以要將一些不必要的、目前看來無用的記憶抹去,進行有意遺忘。

正常範圍內的遺忘並不可怕,而且記憶力也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學者都很注意用各種方法來鍛煉自己的記憶力。比如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過:“我每天做兩種操,一是早操,一是記憶力操,每天早上背書和外語單詞,以檢查和培養自己的記憶力。”托爾斯泰的“記憶力操”實際上就是反複“複現”。隻要你有計劃地“複現”,你的記憶力一定會不斷增強。

記憶的強化其實也並不用多麼專業的技巧,利用零散時間也可以做起有效的訓練。下麵的方法,嚐試一下未嚐不可,祝您有好的收效。

暗示法——積極

常聽到一些人感歎自己的記性不好,腦細胞代謝是一回事,對自己的記憶力缺乏信心又是一回事。當麵對一連串的外語單詞或一大堆材料時,我們難免會想:這麼多,我是否可以記住?其實,這就給自己的記憶設了障礙。應該給自己打氣說:“我一定可以記住。”這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強記法——限時

在規定的時間裏記憶數字、人名、單詞等,可以鍛煉強記的能力。比如,在上班的候車站點,規定自己在車來之前記住廣告牌上的幾個電話和地址,第二天,做做檢驗,看看是否全部記住了。這種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

回憶法——精細

還有一種鍛煉記憶的好方法就是常回憶,並盡可能精細。畢竟我們平時接觸的人和事物太多,但因為很少回憶,很多記住的東西又模糊或淡忘了。所以,當我們結束與他人的會麵後,可以試著回憶對方服裝的款式、顏色,發型等;也可以回憶一下你最近看過的電影,裏麵有什麼人物?發生了什麼事?結局怎樣?仔細回憶每一個鏡頭,越精細越好。

利用零散時間鍛煉你的大腦,你的記憶力會越來越神奇。

不看不知道

記憶的四個高潮

人體活動遵循自然規律,大腦神經細胞的工作能力勢必也會按照一定的時間節奏發生變化。一般是在開始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各器官才能動作和諧,工作和學習能力開始上升,速度也隨之加快,工作到一定時間,工作能力又逐漸下降。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天之中,大腦會有四個記憶高潮:

清晨起床後。這時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以後特別清醒,沒有任何記憶幹擾,此時用來學習和記憶一些難以記憶的又必須記住的知識最為適合。

上午8點到10點,這段時間人的精力非常充沛。大腦具有嚴謹而又周密的思考能力,所以這段時間安排需要記憶和理解要求較高的事物比較理想。

晚上6點到8點,乃為用腦的最佳時間,還請好好利用。

入睡以前20分鍾,適當地回顧所需記憶的東西,可以得到鞏固。不過不要回憶過度,一旦大腦再次興奮起來會導致睡不著覺了。

此外,用以益壽延年的葡萄汁還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記憶力,配合飲用可收到不錯的記憶效果,因其具有可以提高神經係統的傳輸能力。

能夠提高記憶固然是好,但是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痛苦是讓我們奢求忘掉的。希望能像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中的主人公一樣,找到一家專業機構,逐條回放以往的記憶並把不想要的記憶刪去,就像大腦上使用了橡皮擦。

記憶真的可以刪除嗎?上世紀60年代,很多心理學家開始消除痛苦記憶的實驗,從再次回到恐懼或痛苦發生地的心理治療到服藥阻止長期記憶的形成,都在臨床證明部分有效。5月,消除痛苦記憶的討論集中在一種叫心得安的降壓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