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顯示,雖然男性與女性的智力測驗結果無差異,但其各自的智商相關性大腦結構卻迥然不同,表現在男性的智商相關性灰質的容量為女性的6.22倍,而女性的智商相關性白質的容量為男性的8.89倍。此外,女性86%的智商相關性白質和84%的智商相關性灰質皆集中於額葉,而男性90%的智商相關性灰質則分布於額葉和頂葉(各占45%),82%的智商相關性白質分布於顳葉。
隻要人類還是分為男性和女性,那麼差異和紛爭就還會存在,形形色色的研究也會進行下去,所以不要去管什麼“孰優孰劣”了,知道男人和女人的大腦結構確實不相同就可以了,畢竟這裏不是火星,不是金星,而是地球。
不看不知道
男士腦與女士腦
對於性別的研究,可以與約翰·莫尼(John Money)教授比肩的人恐怕不多。在這個領域中,他得到了太多的“第一”,比如,第一個提出“性別自認概念”,第一個創辦了性別自認門診,並第一個實施了性別轉換的手術。除此之外,莫尼教授還提出了有關“人的大腦裏有個性別編碼”的論點——個體在出生前不僅有生殖器、性腺和附性腺的性分化,也有大腦的分化。這一“性別密碼”是在青春萌動之後才被激活的,之後,它將影響個體一生的性別角色表現。
劍橋大學的一位教授繼承了這一理念,並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並非所有人的大腦性別都與其生理上的性別一致。比如,一些男性會喜歡芭蕾勝過足球,因為他有著一顆“女士腦”,這個幾率大概是1/5;同樣的,當女性擁有了“男士腦”時,她將會愛上數學,與其聊天逛街,她會覺得不如分析和解決複雜的問題來的有趣。這樣的女性在7人中就會占據一個位置。
您是否也是1/5或者1/7呢,那麼就來測試看看吧。(見第255頁)
我們都有一顆獨一無二的大腦
我們都有一顆獨一無二的大腦,任何人的都不相同,即使是雙胞胎也不會打破這個定律。因為在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不斷地感知著周圍的世界,同時在大腦的內部也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就像那句充滿哲理的話:第一隻腳踏入一條河,而當第二隻腳踏入的時候,那條河就再也不是同一條河了。
之所以我們可以擁有一個“充滿個性的大腦”,也許和大腦裏免得恒溫調節裝置——人格特性有關。每一種人格都調節著一定範圍的行為和態度。這些行為和態度中的一些項目是相互聯係的。比如,那些喜歡高度競爭、高聲音樂和旅遊的人也趨向於有比較高的性驅動。那些有著某種特別的恐懼、或者總是趨向於擔心各類事情的人則更傾向於抑鬱。同樣,一般那些不能抵禦住誘惑而吸毒成癮的人,發展出賭博和反社會行為問題的可能性也會增多。
神經科學家將“大五人格理論”和大腦結構建立起了聯係,每種性狀都代表著一種生理反應的強度和極限,而且這些反應依次取決於大腦中特定的或專門的神經生物學機製。
不看不知道
大五人格理論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研究者通過詞彙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麵。
外傾性(extraversion):好交際對不好交際,愛娛樂對嚴肅,感情豐富對含蓄;表現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點。
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煩惱對平靜,不安全感對安全感,自憐對自我滿意,包括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等特質。
開放性(openness):富於想象對務實,尋求變化對遵守慣例,自主對順從。具有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造、智慧等特征。
隨和性(agreeableness):熱心對無情,信賴對懷疑,樂於助人對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謙虛、移情等品質。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對無序,謹慎細心對粗心大意,自律對意誌薄弱。包括勝任、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製等特點。
大腦中一個叫做“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係統的一部分。在情緒,特別是恐懼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結構中存在著一個回路。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那些在“神經質”項目上獲得高分的人與低分的人相比,杏仁核具有較高基準水平的代謝活動。高分者的杏仁核對痛苦的刺激反應也表現出較高的活動。甚至連杏仁核的大小都顯示出和一個人的神經質得分成比例的跡象。
在人們的中腦有一套對預示獎賞的刺激產生反應的結構——“獎賞係統”。這些獎賞可能是甜食、金錢,也可以是一組異性的圖片或成癮性藥物等等。這個獎賞中心取決於神經遞質多巴胺。在“外向性”的得分和一個人對多巴胺樣藥物的生理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線性相關,這表明,外向性是大腦獎賞係統快速響應的外在表現。雖然人們還不了解個中原因,但那些在外向性上得分高的人甚至會有比較大的獎賞結構。所以外向性性格的人是個樂天派,別人不感到多麼快樂的事,他們都會快樂。
不看不知道
害羞的孩子其大腦的“獎賞係統”活動增加
通常,羞怯內向的人都比較安靜,但是事實上在他們的腦袋裏發生著很多事。當他們麵對一種可怕或不熟悉的狀態時,其大腦負責認知情緒的區域就會超速轉動。但是,有趣的是,害羞的人對所有刺激都更敏感,而不隻是對害怕的事情。這些發現得自對13名非常害羞的青少年和19名外向少年的大腦掃描分析。
由美國健康研究院的發育心理學家阿曼達·古耶爾(Amanda Guyer)領導的研究組將每個孩子放到功能性核磁共振機器裏,並讓他們玩能贏錢或輸錢的遊戲。
研究人員根據心理測試將研究主體歸類為害羞或外向組。這些兒童在獲得一個信號提示後被命令去盡可能快地按下一個按鈕。如果他們能夠及時按下這個按鈕,則他們就能贏得錢,或至少不會輸錢。兩組的表現基本相同,並且其大腦掌控恐懼的杏仁核區域也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害羞的孩子的與獎賞有關的紋狀體(striatum)中的活動要比外向孩子的高三倍。也就是說他們大腦中的“獎賞係統”的活動也增加了。
雖然這其中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極端害羞的孩子對各種刺激更加敏感,包括對恐懼和獎賞。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紋狀體可能幫助害羞兒童對付壓力狀況帶來的焦慮,盡管這種幫助並不足以克服他們的害羞。但這些發現非常重要是因為它們可能幫助研究人員弄清為什麼害羞兒童在之後的生命中發生精神疾病的可能會增加。由於害羞兒童對輸贏更加敏感,因此他們可能比其他人出現更為強烈的情緒,並因此可能將他們推向情緒疾病的邊緣。另一個方麵,害羞兒童可能感受正麵的情緒,如非常強烈的成就感,從而有助於他們成為成功的人。
“盡責性”包括在某種長期目標或計劃服務中直接反應的控製能力,牽扯到前額葉皮層的部分腦區。人們正是通過對大腦損傷的研究才了解這部分腦區。大腦成像揭示,那些有衝動控製問題的人在大腦右前額皮質的活動比其他人低。另外,有一項對患有注意力缺乏和多動障礙的男孩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前額皮質體積比正常孩子小。
另一個格特征是開放性,雖然至今科學家對這種大腦機製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大腦之間的關係也很密切。雖然人們也還不知道大腦的哪種機製是隨和性的基礎,但已經找到了一些牽扯某些特定腦區的神經生物學證據,所以,也許過不了多久,研究人員就可以解開隨和性的真相。當然,光憑我們內在的調節器設定裝置並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取決於大腦與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
綜上所述,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顆大腦都是特別的,除了自己以外,沒有誰能掌控它。
不看不知道
性格本天成
每個人獨特的性格看似難以捉摸,其實大腦構造中早已有所體現。
由英國赫爾大學、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對85名受試者的大腦進行掃描,觀察、測量大腦各個區域的形狀和大小。此次測量精確到立方毫米。通過研究發現,大腦特定區域的結構區別,可以反映出人們不同的個性。
通過比較受試者大腦結構異同和不同區域的大小,按心理學家根據臨床研究得出的個性評測係統,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大體歸為4種個性類型,包括衝動、任性的“獵奇型”性格;悲觀、羞澀的“傷害回避型”性格;容易成癮、沉溺的“獎勵依賴型”性格和勤奮、刻苦的完美主義者的“持久型”性格。
研究顯示具有“獵奇型”性格的人大腦位於眼眶上方的區域比其他人大,這個區域較小的人則較易膽怯,總想尋求他人同意、讚許;屬“獎勵依賴型”性格的人在“大腦額葉皮質紋狀體區域”的組織比其他類型的人少得多,這造成了他們較易沉溺某種事物不能自拔的個性,屢教不改的賭徒多屬於這種類型;“傷害回避型”性格的人大腦眶額皮層和枕骨後的區域腦組織比其他人少得多。這次研究結果顯示,性格與生俱來。但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經曆的豐富和個性的改變,大腦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研究人員說,研究將有助於通過掃描大腦結構,根據特定區域的形狀和大小測試兒童未來的性格。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能力研究中心教授馬裏奧·博勒加德(Mario Beauregard)研究發現,無條件的關心與付出是大腦7個區域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獨立的情感,與愛情的關聯不甚密切。這項研究受試者是一些幫助有學習困難的人的誌願者。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大腦進行磁共振成像掃描,結果發現,他們出現無條件付出的感情時,大腦7個區域正在活動,其中僅3個與戀愛時大腦活動區域相近。
研究還發現,無條件付出時,大腦也會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能使人感覺愉快的物質,付出者能因此產生已得到回報的感覺甚至難以抑製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