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曠達一世,淡看此生—星雲大師談生死(2)(2 / 3)

既然人生的意義在活著時彰顯,那麼安心地活在天地之間,等待死亡那一刻的升華吧。不要總執著於死後如何升天,往哪裏去,那都是虛無縹緲、無蹤可覓的烏有,最好趁生命還在之時,呼吸之間多為他人也多為自己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我們活著的時候盡自己的能力追求事業,不辭辛勞,達到心靈的超越,付出最大努力,追尋人生的意義,死亡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到來,一旦我們麵臨死亡,就能坦然離開。

死亡就不可能再複生,如果隨便地浪費寶貴的生命,那就是對生命的褻瀆。在死神召喚之前,還是竭盡我們的心力讓生命燃燒起來,發光發熱吧。

細細想來,我們每夜不都是在死亡的狀態中嗎?睡眠是一種假死狀態,隻不過確知第二天早晨會醒過來,方能安心入睡罷了。誰都無法保證明天一定還會活著,所以不妨將今天視為生命的最後一天,竭盡全力去努力吧。

【星雲開示】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收與放都是生命的常態

【智慧分享】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命的收與放,本質都是一樣的。生亦何歡,死亦何懼,麵對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人生道場】

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常會思索死亡的問題。所謂“千古艱難唯一死”,如果這一點能夠看透的話,人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老子也曾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麼你就算用死亡來嚇唬他也沒有用。

其實,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對死亡的無知。既然死後的世界是不可知的,那就等於說任何人都不能確定活著和死亡哪一個更快樂、更自在。

如果不能確定,就有兩種可能,為什麼人們不能像星雲大師說的那樣,對死亡進行一個樂觀的猜測呢?

相傳六祖慧能禪師彌留之際,眾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將他視為再生父母。六祖氣若遊絲地說:“你們不用傷心難過,我另有去處。”

“另有去處”這四個字,發人深省。慧能把死當做換了一段新的旅程,這種想法不但豁達、開朗,而且把生命在時間、空間的價值繼續延伸,遠遠勝過有些人雖然活著,卻隻有華美裝飾的軀殼,而無真我的風采。

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死亡想象成失去、虛無、黑暗、痛苦,所以,在人的心裏,死亡成了絕望的代名詞,我們自以為是地被自己的想象所欺騙,因而生出了種種恐懼,又讓這種恐懼占據了內心,影響了活著的心情。沒人知道死後的人是否快樂,說不定在“另有去處”之地反而活得自由舒服。

關於生死苦樂的問題,莊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恰可以很好地作為比喻。

莊子到楚國去,途中見到一個骷髏,枯骨凸露,呈現出原形。莊子用馬鞭從側旁敲了敲,問道:“先生是貪求生命、失卻真理,因而成了這樣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國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殺,因而成了這樣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為,擔心給父母、妻兒子女留下恥辱、羞愧而死成了這樣呢?抑或你遭受寒冷與饑餓的災禍而成了這樣呢?抑或你享盡天年而死去成了這樣呢?”

莊子說罷,拿過骷髏,用作枕頭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髏給莊子顯夢說:“你先前談話的情況真像一個善於辯論的人。看你所說的那些話,全屬於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沒有上述的憂患了。你願意聽聽人死後的有關情況和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