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接著又說:“大家先不要忙著給我鼓掌,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是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滑到了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麼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下定了奮鬥終生的決心?”
那一天講演結束之後,所有聽演講的同學都有這樣一種感覺:他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聽到一個活生生的中年人親口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現實中,人們常說“這是在數著日子過嘍”、“現如今隻有吃喝等死了”……說這種話的人為什麼不去找一些有意義的事做呢?殊不知,真正對有意義的事投入熱情的人,是不會在意時間的流逝的。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但願每一次回憶時,我們的內心中都不感到愧疚
【星雲開示】
一個人要過怎樣的生活,在於自己的思想,快樂與否並不重要,重要在於是否有意義。
生死不由人,不如隨緣看
【智慧分享】
人終歸都要走向死亡,人死如燈滅,該熄滅的時候自然會熄滅。但燈滅了,並非什麼都沒有了。
曾經的光還在你心中閃爍,燈的意義正在於燃燒的過程。
【人生道場】
星雲大師說:“說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體兩麵,生死循環,本是自然之理。不少禪者都說生死兩者與他們都不相幹。”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禪對待死生,比這個境界不知高多少倍。
佛陀是怎樣解釋佛死後去的地方的呢?
人們總是問佛陀:“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
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
但是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來,看來人們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關心的。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佛陀對他的弟子說:“拿一支小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什麼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來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後拿過來靠近我,讓我看看蠟燭的光。”
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麵前,用手遮掩著,生怕風把蠟燭吹滅了。
這時,佛陀訓斥弟子說:“為什麼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
佛陀吹滅了蠟燭,問:“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麼地方去了?”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說不上來。
佛陀接著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麼地方去了。和火焰熄滅是一樣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滅了。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火焰是個性,個性存在於整體之中,火焰熄滅了,個性就消失了,但是整體依然存在。不要關心佛死後去了哪裏了,他去了哪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們頓悟的時候,你們就不會再問這樣的問題了。”
所以,不要過於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那隻是在做無用功。死亡自然會來,死亡之後是什麼不是我們的頭腦能確知的。生生死死,由他去吧,因為人在生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