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分書生意氣,多一分入世心態
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相通,但又不同,正如北大法學院校長朱蘇力告誡畢業生說:社會更多的是一個利益交換的場所,是一個市場,是“平民政治”。評價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優越與否(盡管你的聰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幫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麼別人想要的東西。這個標準不再由中心——教師確定,而是分散——由眾多消費者確定的。
因此,千萬不要把自己學生時代習慣了的校園標準原封不動地帶進社會,否則你就會發現“楚材晉不用”,隻能像李白那樣用“天生我材必要用”來安慰自己,更極端地,甚至成為一個與社會、與市場格格不入的人。“盡管社會和市場的手是看不見的,但它講的卻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不講期貨,講也都是將之轉為現貨。人可以批評它短視,但它通常還是不會,而且沒有義務,等待你成長和成熟。它把每個進入社會的人都當作平等的,不考慮你剛畢業,沒有經驗。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機會,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學校,會讓你補考,或者到老師那裏求個情,改個分數。”人生不售回程票,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重來,人卷入社會中,猶如置身於你不得不身陷其中的舞台,你注定要扮演某個角色,雖非心甘情願,卻也無可奈何。知道樹為什麼會落葉嗎?花兒為什麼凋謝後來年又會開花嗎?知道小草兒為什麼每到秋天就枯黃,春天就破土而出嗎?知道大雁為什麼要南飛嗎?知道……太多的為什麼,你知道嗎?也許你並不十分清楚,你要明白,通過這麼多的為什麼,它們學會了成長。
沒有了先“死”後“生”的成長,你的人生不會精彩,更不會成長,就像蝴蝶一樣,終有一天要破繭而出,從令人厭惡的毛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更不會從誰都不願理的醜小鴨變成美麗無比的白天鵝,這是一個過程,是生命中不得不經受的曆練,也許蛻變的過程是坎坷的,但隻有在這種坎坷中,你才會成長,才會懂得與社會和諧相處。
在熙攘的社會中,如何盡快地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是每個人所不得不麵對的選擇,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所對你要自動自發地走向成熟。做一個成熟的人,需要具備以下幾種心態:
第一,居安思危的心態。
在生活中,即使再安逸太平,也要有所警覺,因隨時可能大難臨頭。
一個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每天不辭辛勞地工作,幾年之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日見孩子長大成人,其高興是難以形容的。他也許會暫時把國家大事擱置於腦後,而隻顧享受家的溫馨。
當他正陶醉於自己美滿的家庭生活時,國家卻有了困難與危險,終於引發了戰爭。從此以後,為了避免敵機的轟炸,燈火受到了管製,糧食也開始配給,而且有一天突然來了召集令,把兒子帶走從軍,接著敵機來襲,辛苦半生建好的家,在刹那間化為灰燼。最後在滿天烽火之中,總算安然逃命回鄉下,但已到家破人散的地步。
如今那些殘酷的戰爭已成過去,一切又恢複到昔日的和平生活之中,每一個人也都為自己家庭的未來幸福努力不懈。但事實上,整個社會卻非我們想象中那麼平靜、和平,隨時都可能會大難臨頭。所以我們雖然日日過得安詳,但有時也不妨想想未來,以便未雨綢繆。隻要我們有了這種心理,我們就不會失去上進心和感恩心,我們的人生便有了新的意義。
第二,知足常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