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則,有些名利之爭,少涉及為妙,以免落得個雖有能耐,但是個勢利之人的名聲。因為太多的人喜歡這玩意兒,而且爭這玩意兒都會惹得不幹不淨。能在名利問題上甘當配角,此種人必有遠見,必能成大事。錢鍾書先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聲望,一方麵是因為學識淵博,再一方麵是因為他清淡名利。用他的話來講:一輩子姓了錢,還在乎錢嗎?
關鍵時候要爭做主角,但爭主角不是憑一時的衝動,而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首先要估計自己的能力,要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當然這種自信不能是盲目的。此外要能處理好各種因當主角帶來的複雜矛盾,也就是各種人際關係,當然還要考慮到各種不測和意外,做好擔當相應責任的準備。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事事爭強好勝並不是強者本色,藏鋒露拙,韜光養晦才能在社會中為自己找到一個完全的藏身點。
“該低頭時就低頭”,並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屈尊求辱的卑賤,而是一種智慧和曆經風塵洗練後的積澱。
把功勞讓給別人
春秋時期,齊國侵占魯國和衛國,魯、衛兩國求救於晉國,晉景公於是任卻克為中軍元帥,士燮為佐上軍,欒書統領下軍,讓他們率軍出戰。在戰鬥中,晉軍將領與士兵們同仇敵愾,一起衝鋒陷陣,卻克身受箭傷,仍在戰場奮勇殺敵。結果晉軍獲得大勝,齊國獻寶求和,歸還了侵占魯、衛的土地。
晉軍凱旋回國時,許多人都前來迎接晉國將士。佐上軍士燮卻走在軍隊的最後麵,他的父親問他原因,他問答說:“軍隊立大功,國人歡喜的在這裏歡迎,我如果先進去,必將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是代帥受名,所以我不能走在前麵。”他的父親見兒子能夠如此謙遜,非常高興。
卻克晉見晉景公,景公高興地對他說:“這次取勝,這是你的功勞啊!”卻克謙虛地答道:“這是君主平日的訓導,其他將領們的努力,我哪有什麼功勞呢?”
佐上軍將軍士燮晉見景公,景公對他說:“打了勝仗,這是你的功勞!”士燮也謙虛地說:“這是荀庚的運籌帷幄,郤克的指揮有方,我哪有什麼功勞呢?”
下軍將領欒書也去晉見景公,景公同樣稱讚他立了功。欒書說:“這是士燮指揮有方,士兵們拚命殺敵,我哪有什麼功勞呢?”
立了大功,卻不居功自傲;有了榮譽,卻謙虛謹慎,克己讓功。“三將讓功”的故事被人們傳為佳話。
某一民族視富有者施惠於貧窮者乃天經地義之事。不僅如此,據說施惠的富有者還必須感謝受惠的貧困者“因為你們才使我有機會做善事。我之所以能夠施惠是托您的福。謝謝!”在宗教上,他們深信此“施惠”的行為可以得到神的庇佑。因此,施惠者必須對給予自己機會的人——貧困者,抱持感謝之心。
施惠者有時亦會被對方要求道謝:“因為我,你才能獲得幸運,所以你必須謝謝我。”此民族的想法不太容易被我們接受,不過,仔細思考之後,你會發現之並非毫無道理。
當你將功勞讓給別人時,切勿要求對方報恩,或者擺出威風凜凜的態度。因為他們可能會因此而鬧別扭、發脾氣,甚至感到自尊心受損,進而采取反抗的行動。如此一來,反而得不償失。
你應該心甘情願地把功勞讓給他們,並且對其表達感謝之意。換言之,你該換個角度想,由於你身在一個可以使你“施惠”的公司,並且擁有值得你“相讓”的人選,才能讓你嚐到了滿足的滋味,這一切都是值得感恩的。
如果你能持有這種心態,相信你所得到的喜悅將是不可限量的。而在如此充滿和諧氣氛的公司,上司與部屬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絕不會發生摩擦。
即使僅有一次類似經驗的人,也必定會將此恩惠牢記在心,在你遇到困難時即可發揮作用,而在平時,他們也一定會體諒你的難處。
把功勞讓給他人不過是小恩小惠,但就是這點滴水之恩,卻可以令他人以湧泉相報。孰得孰失,人人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