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道別(1 / 2)

難怪古人會說,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這首詩,是出自陸遊的《金錯刀行》。軍部的軍令,已經下發到每一個莊戶,抽調十六歲以上家中兄弟姐妹頗多的男丁入伍,所以,朝廷征兵已經成了人盡皆知的事,無他,如今天下太平民豐物富,聖上準備對遼東作戰,支持老李決定的人呼聲很高,支持這場戰爭的人也很多,的確是應該將軍隊拉出去磨練一番,否則就成了吃空餉不打仗的軍隊。

曆來民風彪悍,習武盛行的關中,都是盛產優秀軍人的搖籃,軍部征兵的軍令貼出來,家家戶戶條件滿足又有報國之心的青年,立刻踴躍地跳出來報名。建功立業和光宗耀祖,迫使不少窮苦人家的孩子,希望通過投效軍旅來改變自己的地位,一時間,全國各地,都在上演著兵車行的塵埃滿天哭聲滿天。

玉山腳下的莊戶上爆杆聲和走哭送人聲交織一起,莊戶上年輕力壯的青年,已經踴躍地加入了軍隊,並且穿上了簡單的藤甲手持粗劣的兵器在軍官的帶領下準備開拔遠方,家中的兄弟姐妹爹娘嬸嬸提著煮熟的雞蛋烙好的餅子,跟著一群新兵蛋子組成的小分隊跑了很遠,莊戶上最老的老人被人攙扶著,看著這群莊上的小夥子出征,老人小孩一齊落淚,叮囑最多的便是張三照顧好李四,王二一定要多殺幾個人,你們都早日歸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頭已白。

這句話用來形容此刻的境況,實在頗有幾分應景。

玉山腳下的熱鬧,直接讓書院不少學生偷偷逃課下山看兒郎從軍行,書院的學生,成了年的老油條沒多少,大多不在征兵之列,所以,書院的學生,都跑下山感受這番聞者傷心的離殤之痛。

軍令下發,的確是讓不少家庭出現雞飛狗跳,哭喊廝打,甚至一家老小以死相逼不允許家裏男人人上戰場的情況。當然,這也隻是出現在富貴之家,因為他們知道,富貴得來不易,完全是用生命換來的,太平盛世,就享受著祖先的福蔭,後輩子弟就不要再拿起刀上戰場了,開國之功,功大於天,就是世世代代啃老也足夠。和貧苦農家的孩子想著建功立業不同,這些富貴之家的人,隻知道兵禍之痛,他們承受不了,他們更不願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所以,在長安城的貴族見,上演著一幕幕鬧劇,大抵都是不想讓家裏的男人出去打仗。

“韞兒,婉兒,你們兩人就不用擔心為夫去遼東會有啥三長兩短,多則半年,少則幾個月,我就回來了,用不著準備太多的東西,為夫不上戰場,隻是搞搞後勤。”

怕大著肚子的謝韞,和從長安飛奔到玉山的公孫婉累壞了身子,她們倒是不愁辛苦地給陳華準備秋天和過冬的衣服,擦亮出征的鎧甲,係好佩戴的寶劍,二女認真合作的樣子,還真讓陳華想到一句話,古代的女人和女人之間,似乎沒有太多的嫉妒心去憎恨對方霸占同一個男人,尤其是這個男人還要出去為了整個家廝殺的時候,女人就更加賣力地想要合起火來,將男人出行的一切收拾的妥妥當當。

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女人大抵都把自己當成賢內助。

古代男人幸福啊,不管娶多少女人,總之,每個女人對他都是死心塌地。

不管陳華說多少遍,他此去遼東,百分百安全,保證平安歸來,但二女都有千百個不放心,戰場上殺來殺去,一個不小心,缺胳膊斷腿兒,人是活下來了,可這後半生就不好過了。若是有個萬一,人交代在遼東地上,屍骨都收不回來,那才叫可悲,家裏人連立個墓碑的希望都空了。

“娘親大人已經給爹叮囑了千百遍,妾身也讓小德子多多看著姐夫,程處默和尉遲寶林那兩人,待會兒也要過去交代,畢竟是自家兄弟,上了戰場,肯定要背貼背齊心協力大家才能一起平安回來,誰折了,誰殘了,都是壞事兒。啊,呸呸呸,瞧我這嘴兒,菩薩保佑,佛祖保佑,我相公一定能平安回來,爹爹,小德子,程處默小寶林他們都能回來,妾身今日開始就每天去寺廟上香捐點香油錢。”

嘴裏麵還咬著線頭,認真縫補著一件秋衣的公孫婉,低著頭,含糊地說著。能看得出公孫婉說這句話的時候,肯定是壓著自己不哭出聲來,怕不吉利,瘦弱的肩頭微微抖動。小身軀需要多大的忍耐,才能讓她連眼淚都吞下,然後偷偷地找個沒人的地兒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