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居住的半島彈丸之地,現在有三個不大不小的國家讓人頭痛,百濟和新羅兩個是不死不休天天對著打仗的國家,剩下的高句麗,也就是高麗,幾乎是所有中原王朝想要一舉拿下來的一個頑強國家,人不多,麵積不大,卻有一顆和老虎拚搏的雄心,有它盤踞在遼東,曆來的統治者心裏就覺得好像門牙邊有個吞不下的異物難受,於是許多雄才大略的帝王頃盡舉國之兵討伐,但結果並不如意。
這落根在半島的三個國家,彼此都和大唐相互往來,但私交比較好的當屬新羅這支小國,算是已經歸附了大唐,其餘的高麗和百濟,雖說和大唐建立了外交,但終究不是新羅那樣歸順,偶爾邊境做點入侵的小動作,隔三差五騷擾邊境的大唐子民是常有的事情,這樣的國家,也的確是夠討厭的,大唐朝建國的幾年一直忙於西北邊的戰事,對遼東一地采取放養的態度,多少是讓他們休養生息了許久覺得小打小鬧,大唐朝不會對他們大動幹戈,占著小便宜,還高枕無憂地以為唐人不會像隋朝楊廣那樣打過來,這就是他們大錯特錯了。
但願,我們所看到的曆史,一直都是以霸主的地位光耀史書,這也許有意淫的成分,但身為過來人,尤其是穿越而來的現代人,如果麵對八國聯軍,或者火燒圓明園那樣的年代,肯定也隻能興歎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但穿越到一個已經是世界霸主的朝代,那就非常對不起了,戰爭和勒索,那是必須要嚴格執行的,而且還要非常牛叉幾乎以一種強勢的力量,讓所在的曆史變得更加的光彩。
我就侵略了,要怎麼著?
我就打你了,怎麼著?
弱肉強食,永遠是國家立足的根本,憐憫之心,就連聖人也不會有,於是,在陳華手繪出了半島地圖時,陳華很堅定地給出了李靖一句很經典的話:“打,狠狠地打。最好是把半島歸納大唐的領土,從此遼東一地,再無後顧之憂。”
當然,陳華也不是肆意蠱惑發動戰爭,憑著他兩三句話,就說動李靖領著關中子弟開拔遼東。李靖之所以暫時不支持打仗,無疑是認為大唐才剛剛走上正軌,怎麼說也要穩定三五兩年,國有閑錢,家有餘糧,人丁又一樁一樁生下來養大了,那時候天時地利人和,打勝仗的三要素完全具備,李靖肯定是第一個衝過去滅殺了高麗。現在也能打,估計打了之後,國家就要振興好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元氣。
三個國家,所在半島的地圖,陳華大致畫出來了,多虧了老蘇《括地誌》的編寫,陳華有幸見到了現在的地理教材,手繪地圖倒是沒有出現差錯。
“老爺子,你看,首先和遼東邊塞接壤的就是高麗,高麗的友好鄰邦百濟和我們則是隔海相望,新羅被兩國包圍在內,難怪不受兩國的待見。聖上若是想舉兵高麗,當然,遼東酷寒,這是關中子弟最大的考驗,然則還有防範百濟這個高麗的退路。一旦讓戰事陷入僵持,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拖不起的。如果我們要打,水陸兩軍,這是必須同時進行的,就是戰爭涉及的戰線太寬了,必須是雷霆手段攻下對方的國都,否則拖到後期,我們就會吃不消。”
半島的地圖,軍部那兒早就掛在頭頂上,幾位老將軍每天都要研究不下十次,閉著眼睛都知道哪兒是哪兒。陳華指著自己的地圖,分析了一番自己的見解,其實他不知道,他這套戰略方案,已經早就被軍部的人擬定為進攻方案了。
“聖上大意是兵分三路,一路直接出擊遼東渡過遼水,正麵進攻高麗,一路從萊州度海進攻百濟,然則還有一路,是從新羅出兵進攻高麗的項背,決意兵分三路,一舉拿下高麗百濟兩國。我等幾位,也自是認為此舉宜行,隻是戰局雖說無解,可這一旦打起來,數十萬的人馬奇襲奔波於半島諸國上,春夏兩季還能堅持,秋冬兩季,遼東大地可謂天寒地凍,草枯水竭,士馬難以久留,數萬將士,若是久攻不下,至多半數人要殞命沙場。如此勞民傷財,卻不見戰功捷報,這豈不是重蹈前朝覆轍。”
時下無人,李靖也不介把軍部進攻的方案透露了一點點和陳華的提議不謀而合。他老人家自然希望一舉攻克,而不是中途出現變故,所以才有此擔心覺得老李此時打仗不宜,拒戰之心稍微讓他變得猶豫不決。
也不能怪老爺子做事兒有了顧慮之心,畢竟這江山打下來不容易,一兩次決策上的失誤,就會給國家安危埋下隱患,老爺子是心係社稷,方才覺得此時聖上有攻取高麗之心不妥,若是換成隋煬帝和他那幫數不盡的讒臣,指不定現在都開始征兵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