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我來吧。”隨和的李恪,一直都沒發表言論的他,突然就那麼冒出來一句,很從容地走到了最前方,幾乎所有人的眼光都注視在他身上。
杜荷真想衝過去抱著他苦痛,還是恪恪好,蘇三死基。
遠處,正在和胖子,房玄齡聊得火熱的老李,也稍稍留意了那麵,早在杜荷等人和李義府發生火花碰撞的時候,他們就注意到了,隻不過都以為是小孩子的玩鬧,也就不出麵幹涉,李義府老李是知道的有才學的一個人,隻是還有年輕人的張揚,所以被他丟弘文館做一個校正典籍的直學士。事情的前前後後,老李隔得不遠,自然一清二楚,包括李義府以寫詩壓人,他都知道,自看見當李恪走出來的時候,老李那板著的臉,奇跡地有了那麼一絲笑容。心裏肯定得意想著,畢竟是自己的種,臨危時刻,總是能獨挑大梁的。
吳王李恪,已經有好長時間沒有出現在群臣的視線中了,據說他現在負責藍田的工業作坊,幾乎形同一個商人無異,大好的王爺不做,偏偏要跑去經營那些不成器的東西,無疑是自毀前程了。
“夫子說過,寫詩,隻是閑暇消遣,其實算不得上台麵的事。既然,李學士都有頗好的興趣,我們也就當消遣一二,算不得認真的,那就寫一首吧,不然,玉山書院的臉麵,還真讓李學士說的一文不值了,嗬,那就開始吧,文學切磋,不分輩分尊卑,恪獻醜了。”
李恪真不和李義府客氣。頗有主導地位的行事作風,倒是先寫了一首。
當然,李恪,終究不是曹植那種狂人,七步作詩,他肯定是寫不出來的。
不過,身為陳華的弟子,終究是隨著他老師,聽過他教導自己和李泰時候, 信手拈來幾句不錯的詩句。今天倒是可以恰好拿出來教育其他人。
“請李學士賜教。!”
李恪拱了拱手,念念有詞。
他念的詩,其實算不得上一首名作,但是頗有教育人的意思。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有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嗯,算是一首偶做吧,當初陳華以此詩句,教育李恪和李泰立身行事要行得正坐得正,這首頗有說教性質的詩詞,正好可以拿來刺激一下李義府。
但是李恪這首詩,何止是說教了李義府,今天在場的眾位大佬,都被吳王這首還沒有題目的詩文嚇住了。
吳王李恪十六歲的年紀,就能夠悟出如此認識深刻的道理。別人都不好意思不說李恪簡直聰明如斯。此詩一出,幾乎就是詩會的一個小高潮。博得的掌聲不少,尤其是魏征、虞世南之類一身充滿正氣的大臣,連連頗有讚同地點頭稱讚李恪此詩當為醒世名句啊,簡直就是官場的不敗經典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