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這一刻,在看見雙親孤單地行走在人行道上的一刻,小宋突然發現父母是那樣的衰老、孤獨。他們養育了四個孩子,可在80高齡的時候,卻沒有人陪他們去看病,盡管不是孩子們不願意陪,是二老善意的欺騙。老人怕影響他們的工作和孩子的學習,他們就拿工作和孩子當擋箭牌,心安理得地受用著?每個人都有孩子,每個人也有父母,為什麼自己總把孩子看成是生命的全部,對父母隻會去享用他們對自己無私的愛而沒想到去回報。孩子在世上生活的時間比自己長,而父母能享受人間的溫暖還有多少時日?這簡單的算式為什麼自己就不明白?看著匆匆行走的父母,看著滿頭白發的父母,看著日漸衰老的父母,那句古話瞬間躍上小宋的心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小宋突然有一種生離死別的感覺,此時的淚水已奪眶而出,站在車上,小宋任由淚水肆意地流淌著,這是愧疚的淚也是痛苦的淚,是對於自己不孝的懺悔的淚。
小宋的心一陣疼痛,在心裏發誓:媽媽,我從今以後一定常回家看看你們,讓你們在有生之年感受最溫暖的人間親情。
我們應該多關心老年人,多給他們一份關愛,多給他們一點溫暖,讓他們孤獨的心不再寂寞,騰出一點時間常回家看看,父母為家庭操勞、為社會奉獻,忙碌了大半生,該讓他們輕鬆下來享享清福。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東方故事:
從前,有個年輕人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相當貧困。
後來年輕人由於苦惱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親見兒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農活的癡迷樣子,苦勸過幾次,但年輕人對母親的話不理不睬,甚至把母親當成他成仙的障礙,有時還對母親惡語相向。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聽別人說起遠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裏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討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親阻攔,便瞞著母親偷偷從家裏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曆盡艱辛,終於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熱情地接待了他。聽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當他向高僧問佛法時,高僧開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給你指條道。吃過飯後,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腳為你開門的人,這人就是你所謂的佛。你隻要悉心侍奉,拜他為師,成佛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年輕人聽了非常高興,謝過高僧,就欣然下山了。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戶農家,男主人為他開門時,他仔細看了看,男主人沒有赤腳。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沒有人赤腳為他開門。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高僧所說的赤腳開門人。他開始對高僧的話產生了懷疑。快到自己家時,他徹底失望了。日落時,他沒有再投宿,而是連夜趕回家。到家門時已是午夜時分。疲憊至極的他費力地叩響了門環。屋內傳來母親蒼老驚悸的聲音:“誰呀?”
“是我,媽媽。”他沮喪地答道。
門很快打開了,一臉憔悴的母親大聲叫著他的名字把他拉進屋裏。在燈光下,母親流著淚端詳他。
這時,他一低頭,驀地發現母親竟赤著腳站在冰涼的地上!刹那間,靈光一閃,他想起高僧的話。他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年輕人淚流滿麵,“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麵前。
年輕人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回來看望年邁的母親,沒想到離開家的幾年裏母親竟然衰老了這麼多,頓時心生愧疚。生活中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青年,總是在強調著我們的酸甜苦辣,卻忘記了父母比我們受到了更多的苦;我們總是強調著自己對生活的無力,卻忘記了父母也如同我們一樣在生活,可父母卻為了我們而堅強地生活著;我們總是在強調著自己對生活對未來的構想,卻忘記了,未來的生活是因有了父母所給予的一切才變得更加觸手可及,才變得更加美好幸福。因此,我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父母,多關懷父母,讓父母的晚年生活過得溫馨快樂。
人生感悟: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我們應該珍惜父母偉大的愛,同時用自己對父母的愛,關懷照顧年邁的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聽從父母的教導,關心父母的健康,分擔父母的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經常與家人交流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特別是父母與孩子交往不可缺少的部分。與家人進行良好的溝通,能夠幫助我們跟親人之間建立親密的關係。大多數在親人間產生的誤會,都是由於溝通不當而造成的。家人也會因為某一些言語而有所不快,繼而還滋生怨氣。如果我們在與親人說話的時候像跟客戶溝通那樣,稍微想想才說;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多想想才表達,也許就不會產生這麼多誤會。家人也是人,也需要好好地相處,也需要相互之間的原諒,如果我們能夠稍微注重一下與親人的溝通,製造出和諧融洽的氣氛,那麼家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親密。
家境不錯的李先生為了讓寶貝女兒得到更好的教育,決定把女兒送到國外的名牌大學去深造。李先生喜滋滋地把女兒從“貴族留學預科學校”接回家度周末後,語重心長地詢問女兒在學校的情況,因為女兒在預科學校一年的花費將近10萬元,但是她的成績並不理想,當時女兒並沒有說話,一聲不吭地回房間了。第二天,李先生出乎意料地看到一段令他心寒的文字:“我恨他,我再也不想見到他……”望著女兒稚嫩的筆跡,身為董事長的李先生陡生挫敗感,心灰意冷,他不明白:我對她千般嗬護,萬般寵愛,準備花一百萬元送她出國讀書,就因為幾句批評,她就恨我至此,為什麼她一點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臧女士的家中。她的兒子讀高三,正值高考,一家人對他愛護有加,生怕照顧不周,影響孩子複習。一段時間以來,臧女士發現兒子的手機費猛漲,在家也總是遮遮掩掩地捧著電話嘮個沒完,臧女士剛勸了兒子一句:時間寶貴,少打幾個電話吧。兒子就勃然大怒:不讓打電話,我就從樓上跳下去,臧女士啞然。她不敢把這事告訴丈夫,怕丈夫發脾氣打孩子,兒子真的跳樓。
一邊是家長們長噓,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不聽話;一邊是孩子們短歎,父母怎麼不理解我們,他們不也是從我們這個年紀長大的嗎?這種相互的不理解就產生了代溝。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注重與孩子多進行交流,一味的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同樣過於嚴厲地管教孩子也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要想一家和樂,縮短代溝,父母就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長一味的擅自安排,對於孩子來說並不一定適合。
及時的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交談是最好、最直接的溝通方式,父母應主動創設談話情境、營造交流氛圍,多與子女“以心換心”。這種交談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長式的態度,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否則會使彼此間的距離感增強。
我們每個人的家庭,就是我們自己的幸福溫馨的港灣。當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裏,妻兒給我們的一句溫馨問候、一杯淡淡的清茶驅散了我們一天的疲勞;每當我們在外麵遇到挫折,也是妻兒幫我們承受,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變得堅強,與家人良好的溝通就能避免誤會的產生。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在一次公眾演講時曾經無比感慨地說,他之所以走到今天,成了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能在這個台上大談成功之道,離不開妻子兒女。我沒有因為工作,而忽視了與家人的溝通與相處,由此可見和睦的家庭是最幸福的。
要常和家人交流溝通,讓彼此之間更多些了解,隻有避免產生誤會,才不會留下遺憾,生活也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人生感悟:
溝通很重要,是親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良好的溝通,能夠加深親人之間的溫馨感情,多與親人交流,就能避免很多誤會,從而能夠更好地生活。
指責是射向親人的子彈
親人之間凡事要以誠相待,相互取長補短;要學會寬容對方的過錯,在大小事情上盡量互相協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與親人相處的過程中,要相互體諒,而不是指責。對於生活中的瑣事,不要總是指責家人的不對,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親人的無心之過。
小梅的父母是城裏的“有產階級”,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結婚時陪嫁豐厚,丈夫是一個家在農村的大學同學,她愛他的才華橫溢和相貌英俊。婚後,她是家中的“女皇”,丈夫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小梅的任務就是站在旁邊指點:尿布沒有洗淨,床下沒有擦淨,菜太鹹了……整天嘮嘮叨叨,經常還要帶有一些與農村相關的“評價”,還經常指責丈夫沒本事,一點上進心也沒有,在公司幹了幾年依然是個小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