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著大事情,因為那裏有可見的和重大的機會,卻忽略了身邊的小事,讀過下麵這則寓言故事,也許你就會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會。
小夥子一生都想做一件大事,不能做橫掃江湖的大英雄,就做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總之,他要尋找這樣的機會,要獨占鼇頭,要出類拔萃。
這一天,他如往常一樣,急匆匆地走在路上,焦急地尋找著。這時候,一個人攔住了他,問道:“小夥子,你為何行色匆匆?”
小夥子沒有停步,隻簡單地回答了一句:“別攔我,我在尋找機會。”
轉眼20年過去了,小夥子已經變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馳,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發現什麼好的機會。
這一天,又有一個人攔住了他,那個人問道:“喂,夥計,你在忙什麼呀?”
“別攔我,我在尋找機會。”小夥子依然沒有理睬問話的人。
又是20年過去了,這個中年人已經變成了麵色憔悴、兩眼昏花的老人,還在路上掙紮著向前挪動。他的目標沒有達到,但是他的雄心壯誌依然不減當年。
這時,又有一個人攔住他:“老人家,你還在尋找你的機會嗎?”
“是啊。”
當老人回答完這句話後,猛地一驚,一行眼淚掉了下來。原來剛才問他問題的那個人,就是機遇之神,而從這個人的聲音聽來,他就是那個二十多歲問過自己在尋找什麼的人,同時也是在他四十多歲時問他同一個問題的人。
他尋找了一輩子,可機遇之神實際上就在他的身邊。
成功的確可以造就不平凡,可是要達到這一目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握住每一件小事,因為即使這裏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機會,卻也有積累能量的機會。不能珍惜小事,就是斷了循序漸進的成功之路。
因此,可以說:成功沒有什麼其他的捷徑,如果說有什麼捷徑的話,那唯一的就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盡善盡美。當無數個盡善盡美的細節得以完成時,就可以積累出巨大的成就。常言所說的“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就是這樣的道理。
那些夢想著能夠一步登天,可以越過小事情去辦大事情的人,很難獲得真正的成功,因為他們不懂得珍惜小事裏的機會,即使他們看到了,也可能因為不屑一顧而喪失機會。從小事做起,才有機會做大事。
他是知名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出類拔萃的他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驕傲。踏入工作崗位,他胸中豪情萬丈,一心隻想鵬程萬裏。不料上班後才發現,每日無非是些瑣碎事務,既不需要太多智能,也看不出什麼成果,沒有多久,他就產生了厭煩的情緒。
一次,單位開會,部門同仁徹夜準備文件,因為他是新人,分配給他的工作是裝訂和封套。處長再三叮囑:“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別到時弄得措手不及。”可是,這麼簡單的工作,對於他來說,隻不過是大材小用罷了,因此,對於處長的叮囑,他隻感到更加的不快。
同事們忙忙碌碌,他也懶得幫忙,隻在旁邊看報紙。文件終於交到他手裏,他開始了簡單的裝訂工作。沒想到,隻訂了十幾份,訂書機“喀”地一響,針用完了。他漫不經心地抽開訂書針的紙盒,赫然發現裏麵居然是空的。
任務在身,他立刻翻箱倒櫃,不知怎的,平時滿眼皆是的小東西,現在竟連一根都找不到。他看了看表,已是深夜十一點半,而文件必須在次日八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
處長咆哮道:“不是叫你做好準備嗎?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什麼用啊。”他羞愧難當,這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的傲氣有多麼害人。沒有任何選擇,他必須完成任務。幾經周折,他在淩晨四點找到一家通宵服務的商務中心,終於趕在開會之前,將文件整齊漂亮地發到代表手中。
事後,他灰頭土臉地等著挨訓,沒想到平時嚴厲得不近人情的處長,卻隻說了一句:“千裏馬失足,往往不是在崇山峻嶺,而是在柔軟的青草地。”
聽過單田芳老師評書的人,一定知道這樣一句話: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小河溝裏翻了船。這句話和故事裏處長說的“千裏馬失足,往往不是在崇山峻嶺,而是在柔軟青草地”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珍惜小事,很可能錯過之中存在的成功機會,也可能擴大期間存在的失敗因素。這就是小事的力量,小事的作用。許多人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做事馬虎,得過且過,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因此,他們總是難以成功。
珍惜機會,就要從把握每一件小事情做起!千裏之行,得一步步地走。
人生感悟:
大事裏有大契機,小事裏也有大文章。不要對小事漫不經心,很多機會都會偽裝自己,把自己隱藏在小事裏麵。關注小事,不放過任何成功的機會,認真對待小事,失敗才不會有機可乘。
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軍旅人常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是說平時在積蓄,到關鍵時刻就要發揮作用。這是珍惜機會的側麵體現。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隻有平時做好了積蓄,等到重大機會到來時,人們才不會感到力不從心,以至於哀歎不已。因此,《易經》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行成於思,業精於勤;厚積薄發,學無止境”,機會可能在一瞬間就降臨,可是我們的能力卻需要持久的培養,沒有“金剛鑽”,你拿什麼來“攬瓷器活”?
呂寧思在《鳳凰衛視新聞總監手記》中寫道:我沒有讀過外語係,卻參加過多種語言學習班。我對外國語言有一種鄉下人似的好奇和熱心。我用“笨鳥先飛”和“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激勵自己“磨刀不誤砍柴工”。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積累,才有了呂寧思後來的輝煌。翻看一下他的簡曆,我們就會發現,呂寧思的每一步都在學習,都在積累,他曾在毛主席雕像下麵戴著耳機收聽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的法語日語德語講座;他曾在各種語法課堂間穿梭。他說:“除了天賦外,把握每個稍縱即逝的機遇尤其重要。”
如今,呂寧思仍然保持習慣每天聽半小時英國BBC,半小時“莫斯科之聲”,讀三份報紙——倫敦出版的《金融時報》、巴黎出版的《國際先驅論壇報》和紐約出版的《華爾街日報》,並瀏覽《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共青團真理報》和《消息報》網站。
呂寧思是幸運的,可是這種幸運完全是他自己創造的,因為他在不斷的積累。
當然,“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所傳達的珍惜含義還不止於此,身懷利器,卻不得時機,那麼就隻能等待,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做了。就是說,如果機會沒有降臨,那麼就不要急於出手,以免前功盡棄。
《動物世界》中介紹過南美洲的蟒蛇、獵豹和狼,他們都是非常善於等待的動物。
蟒蛇是一種身軀巨大的動物,所以它的行動速度不是很快。它的利器就是等待,等待的時間可能是一天,可能是兩天,也可能是一個星期。無論這個時間有多長,它們從來沒有焦躁過,因為它知道,總會有機會,隻要能夠等待。最後終於有動物經過了。它就一躍而起,一口把動物咬住。
獵豹是以速度為特長的,但是它並不是全用速度來獵食,它還很會等待。它總是在草叢裏,等羚羊靠近自己的時候才一躍而起,追上羚羊。因為獵豹盡管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時速能達到100公裏,但是它最多能跑10分鍾,如果10分鍾之內追不上羚羊,它就隻能餓死了,所以它不得不埋伏在草叢中間等待最佳的機會。
至於狼的忍耐性,就是眾所周知的了,觀察草原狼的動物學家威爾金斯教授在回憶起他在稀樹草原上觀察研究的那段歲月時說:“在草原上,天氣變換得很快,我不得不忍受雨水、風暴以及太陽的暴曬。同時,還要忍受蚊子的猖獗攻擊,有一陣子,我會失去耐心,準備放棄自己的觀察計劃。每到這個時刻,我就會想到我的觀察對象——狼,是狼讓我一次次重拾信心。”
就是在圍捕獵物之前的觀察階段,狼都做得很細致,它們不惜用幾天乃至更長的時間。它們要忍受的不光是如威爾金斯教授所遭遇的天氣和蚊子的折磨,還有饑餓。它們從來沒有絲毫的疲倦和厭惡,它們也不會沒有目的地追逐或者騷擾獵物。在這個過程,它們就像冷漠的旁觀者,正因為此,它們總是能夠判斷出誰是最合適的攻擊對象。
沒有等待的耐性,就看不到更大的機會。因此人們常說:“放長線,釣大魚”。許多眼前的利益往往是很誘人的,但誘人的卻不一定是助人的,有時甚至是害人的,所以我們在既得的眼前利益麵前,務必多個心眼往遠處想一想,它對將來意味著什麼?到底這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個陷阱?如果你經過分析,認定它對長遠的利益有害,那麼就不要輕舉妄動。
可是,我們前麵不是說上天不會再給我們一次機會了嗎?這豈不是自相矛盾?非也,當我們身懷利器,我們就有了思維的能力,對於機會的性質會有一個很準確的判斷,這時候,我們需要“三思而後行”。
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冒險,可是這不等於讓我們做盲目的犧牲。任何行動都要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讓自己的思維做主,我們的確需要掌握機會,可是,這不等於說讓我們受牽製於機會。著名的阿裏巴巴總裁馬雲曾經說:“CEO就是對機會說‘不’。”
這絕不表示機會不用珍惜,恰恰相反,隻有如此,我們才真正地掌握了機會。因為同樣的機會,在不同的場合,對於不同的人,其作用是不同的,對於一個人是機會,對於另一個人,也許就是災難。隻有對機會進行了徹頭徹尾的了解,既不錯過此次的機會,又不能去抓不是機會的機會,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珍惜機會。
有個公司在招聘新人時出了這樣一個筆試題目:“你是怎樣看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結果大多數是長篇大論的誇誇其談。
隻有一個女孩簡簡單單地寫了幾行字:“眼前利益不是壞東西,但如果有長遠利益的玄機,前者就要服從後者。必要時兩者兼顧。眼前的利益會使自己得到一時的快樂和滿足,但可能給長遠利益帶來後患。在這種情況下,人需要的是克製。克製就是要多一個長遠的心眼。總之,為長遠利益考慮的是厚積薄發,不放過眼前的利益是把握機遇。”
公司領導就因此,便與她簽下了免試用的五年工作合同。
我們可以把這作為對珍惜機會的最好的詮釋,而公司領導之所以選用了她,也正是看到了她對機會的全麵而徹底的理解。
身懷利器卻又待時而動,那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的機會就總會來到!
人生感悟:
沒有現在的“厚積”,就沒有日後的薄發。但是,準備好後,還要學會忍耐,在偽裝成機會的陷阱麵前,能夠不動聲色,直到真正的機會出現,才迅速出擊,並能一舉中的。這樣對待機會,才是最完美的珍惜。
每一個變化裏都有文章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世界不是一潭死水,永遠恒定不動,即使表麵上波瀾不驚,也難保有暗流湧動。如果不能掌握變化,也就不能把握機會,更談不上對機會做到了珍惜。
作為世界信息產業的老大,微軟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一直無人能望其項背。近年來,互聯網業風生水起,各種實力雄厚的公司充斥其間,可謂百花齊放,整個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尖銳。於是,有人說微軟在未來網絡時代的支配力量將逐漸減弱。但是這樣的斷言總是稍嫌過早,無數的事實證明:微軟在每個方麵的競爭,最後總能轉敗為勝,並能夠異軍突起。在壟斷案曠日持久的衝擊下,微軟不僅屹立不倒,反而處處撒網,遍地開花。這得益於微軟對於變化的有效掌控。
早在1982年,這種能力就已經在其創始人蓋茨身上有了深刻的體現。那一年,在參觀計算機行業大會時,蓋茨被一款軟件震驚了。這款由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微機應用軟件公司Visi Corp展示的名為Visi On的產品,有三個完整的係列。它的功能類似於今天普遍使用的Windows與Office係列產品。
讓蓋茨驚訝的是,這個產品將是微軟的拳頭產品MS-DOS的最大克星,它一旦上市,將對微軟的市場產生巨大的衝擊力,微軟通過MS-DOS建立行業標準的努力將付之東流。
有變化也會有契機,蓋茨不會就此束手待斃,他要先發製人。蓋茨馬上進入了進攻狀態,他和他的微軟迅速發起一場戰役,大力向用戶宣傳還未麵世的Windows操作係統。這樣的做法實在有些驚心動魄,因為這套軟件不僅還未麵世,而且幾乎還沒開始設計。說明白點,蓋茨等於在“無中生有”。
這就是競爭,蓋茨不能讓機會輕易溜走,他要把握住這一變化,並能夠在這一次變化中掌握絕對的主動權。因此,蓋茨力求從心理上和精神上贏得客戶。同時,因為微軟的目的在於瓦解競爭對手而不是促進銷售。依靠先發製人的營銷策略和與設備製造商的戰略夥伴關係,蓋茨對Visi Corp發動了致命的攻擊。
蓋茨的戰略生效了。當Visi On在Comdex大會之後不久開始銷售時,已經無法逃脫Windows的幽靈。結果,Visi On產品賣不出去,因為整個世界都在等待著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