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課本劇,校園裏的亮麗風景

第一節 課本劇,語文學習的動力和樂趣

同學們,當你閱讀一篇自己傾心喜愛的小說的時候,當你陶醉在一篇散文、一首詩歌創設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當你的一篇文采飛揚的習作受到老師褒獎、同學稱道的時候……少年的你,心中一定會燃起一個文學夢,夢想做一名小說家、散文家或者詩人。那麼,你想過成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或者新世紀的曹禺嗎?也許,你要問:我有劇作家的潛質嗎?今天,笑笑老師就將帶領大家做一次嚐試——編寫課本劇。

課本劇,是學校師生共同編寫、排練的以所學課文、學校生活為素材,通過創設情景,角色模擬,展示升華課文主題思想和故事情節,反映學校生活、學習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它將文學、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等多學科有機結合,能同時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編演課本劇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和探究欲,不僅能培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擴大語文的教育作用。它對於活躍班級文化生活、寓教於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參與能力,提高同學們全麵深刻地學習理解、領悟掌握課文內容的自主想象創造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語文課改,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本劇表演正獨領風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引來了一道清澈的活水,讓長期沉悶的語文課堂顯現出了勃勃生機。

語文,憑借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纖細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潤著學生心田,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深情;有“芳草萋萋,落英繽紛”的詩意。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成了“考試機器”,對語文課的忽視導致大批學生心靈沙漠化。在校園裏,時常聽到一些語文老師感歎:“課文已分析得很細了,學生還是聽不懂,不喜歡聽。”也經常聽到一些同學問:“老師,我們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一些同學一遇到使用語文知識技能的實際場合就會束手無策。

學習是需要動力和樂趣的,缺少動力和樂趣的學習是痛苦的,而痛苦的學習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績的。課本劇就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動力和樂趣,它讓我們在開心和快樂之中輕鬆地完成語文學習,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參加課本劇演出活動可以改變我們學習的態度,讓我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演課本劇能尋求開心快樂,是釋放情緒、展示才藝、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徑。為了編好課本劇、演好課本劇,我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查字典、詞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我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弄清課文的主題,段意、情節、人物、關鍵詞、中心句的含義,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的資料,弄清楚作者的簡曆、生平,文章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曆史背景……

課本劇能讓書本上的景物活起來,變成實際的生活場景,讓故事中的主人公走出課本,變成現實的可視可感的人物;讓同學們由讀課文變成演課文,由理解課文變成感受課文,由麵對課文變成走進課文……這樣,同學們自然就會對語文學習由苦惱變成樂趣,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由封閉式的理解變成開放式的理解,由統一化的認知變成個性化的認知,由指定性的感悟變成創造性的感悟,讓僵硬呆板的文字變成生動的語感和鮮活的語境。

?搖?搖麵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編演課本劇將有利於引領語文教學走向互動,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將為學校的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一條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途徑。

1.你喜歡語文嗎?怎樣讓語文學習更有動力和樂趣呢?

2、為什麼說課本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片綠洲?

第二節 學生演劇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他認為藝術教育可以作為人格修養的手段,而課本劇正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一個好方法。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說:“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指出“隻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中學校長的幾十年裏,親自為學生製定並實行了一套全新的作息製度,其中有一條就是讓學生在晚間開展各種文娛活動。他認為,學生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促使其個性發展的重要條件。

課本劇本身取材於語文教材,大多是經過時間篩選的傳統名篇,有著良好的文學基礎;又經過戲劇這種綜合藝術的再創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強烈。它通過音樂、舞蹈、文學、美術、表演和雕塑等多學科的有機配合,既作用於人的視覺,又作用於人的聽覺、嗅覺等感官,融語言藝術、形體藝術、時空藝術於一體,其影響力是書麵文字所不能相比的。

19世紀末,學生演劇為中國文明新戲的出現拉開了序幕。據有關資料記載:上海、天津的學生早在1899年就演出了自己編排的以“官場醜史”為內容的新戲,以後又有反映戊戌六君子和義和團內容的“時事新戲”。莘莘學子憑著一顆赤子之心,自編自演了許多抨擊社會黑暗的時裝劇,引起了相當的轟動,推動了戲劇改良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戲劇近代化的標誌——文明新戲的先驅。五四運動以後,歐洲戲劇傳入中國,中國現代話劇興起,被稱為愛美劇、真新劇或白話劇。當時,許多學生踴躍參加戲劇社團活動,積極投入文明新戲的排演之中,成一時之風尚。雖是在課餘,但影響巨大,其中的一些人以後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老一輩革命家中,如周恩來、鄧穎超、蕭楚女、廖承誌,以及著名的戲劇工作者如曹禺、田漢、金乃千、歐陽予倩、鄭邦玉等,都是當時學生戲劇隊的積極分子。他們率先衝破封建藩籬而勇敢地走上舞台,在把“文明戲”走向大眾化,推向普及的浪潮中成為出色的弄潮兒,他們不愧是中國學生參加現代戲劇表演的先驅。

在五四時期,在北伐戰爭的硝煙中,在抗日戰爭的烽火裏,在中華民族的危難關頭,學生們放下課本,走出教室,時裝劇、街頭劇、活報劇成為抗爭黑暗、喚起民眾的一支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國近代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可歌可泣的篇章。

提倡課本劇和學生演劇在今天同樣很有意義。當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在迅猛發展的現代影視業的激烈競爭中,傳統戲劇正麵臨著愈來愈強有力的挑戰。與以前相比,進戲院看演出的觀眾漸漸少了,人們對戲劇的興趣正在逐漸減弱。許多有遠見的戲劇家深切地感到:讓戲劇到青少年學生中去,事關戲劇事業的未來;為此必須創造條件,提供方便,不但要演給他們看,而且要讓他們自己演,讓美好的戲劇藝術之花成為校園中一道絢麗的風景線,讓中小學的課堂裏、教室中經常有文明戲劇的笑聲、鼓掌聲,也讓那些有演出才能的青少年受到鍛煉,脫穎而出,成為戲劇隊伍中的後繼者和新生力量。

1.你參加過課本劇的編演嗎?說說你的體會。

2、為什麼說提倡課本劇和學生演劇在當今同樣很有意義?

相關鏈接

第一節 課本劇,語文學習的動力和樂趣

同學們,當你閱讀一篇自己傾心喜愛的小說的時候,當你陶醉在一篇散文、一首詩歌創設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當你的一篇文采飛揚的習作受到老師褒獎、同學稱道的時候……少年的你,心中一定會燃起一個文學夢,夢想做一名小說家、散文家或者詩人。那麼,你想過成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或者新世紀的曹禺嗎?也許,你要問:我有劇作家的潛質嗎?今天,笑笑老師就將帶領大家做一次嚐試——編寫課本劇。

課本劇,是學校師生共同編寫、排練的以所學課文、學校生活為素材,通過創設情景,角色模擬,展示升華課文主題思想和故事情節,反映學校生活、學習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它將文學、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等多學科有機結合,能同時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編演課本劇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和探究欲,不僅能培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擴大語文的教育作用。它對於活躍班級文化生活、寓教於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參與能力,提高同學們全麵深刻地學習理解、領悟掌握課文內容的自主想象創造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語文課改,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本劇表演正獨領風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引來了一道清澈的活水,讓長期沉悶的語文課堂顯現出了勃勃生機。

語文,憑借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纖細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潤著學生心田,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深情;有“芳草萋萋,落英繽紛”的詩意。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成了“考試機器”,對語文課的忽視導致大批學生心靈沙漠化。在校園裏,時常聽到一些語文老師感歎:“課文已分析得很細了,學生還是聽不懂,不喜歡聽。”也經常聽到一些同學問:“老師,我們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一些同學一遇到使用語文知識技能的實際場合就會束手無策。

學習是需要動力和樂趣的,缺少動力和樂趣的學習是痛苦的,而痛苦的學習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績的。課本劇就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動力和樂趣,它讓我們在開心和快樂之中輕鬆地完成語文學習,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參加課本劇演出活動可以改變我們學習的態度,讓我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演課本劇能尋求開心快樂,是釋放情緒、展示才藝、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徑。為了編好課本劇、演好課本劇,我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查字典、詞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我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弄清課文的主題,段意、情節、人物、關鍵詞、中心句的含義,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們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的資料,弄清楚作者的簡曆、生平,文章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