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於書香世家,受酷愛讀書的父親的熏陶,從小也博覽群書,尤其喜歡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楊邦乂、胡銓這些前輩英雄,立誌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二十歲時,文天祥高中狀元,從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當時的南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有政治腐敗,外有蒙古人頻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權位低微,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後被外放到地方,擔任負責斷案的官員,一直沒有參與抗擊外族侵略的機會。
1274年7月,年僅四歲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見南宋政權交替,內部動蕩,便派二十萬鐵騎借機進犯南宋。南宋軍隊倉促應戰,根本無法抵抗蒙古鐵騎的猛烈攻擊,城池相繼陷落。蒙古鐵騎很快便打過了長江,南宋都城臨安岌岌可危。朝堂內外一片混亂,官員紛紛外逃,太皇太後緊急下詔,要求各地進京勤王。
然而,宋軍將領都被蒙古軍隊打怕了,如此大的一個王朝,僅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軀挑起了與蒙古鐵騎鬥爭的重擔。他捐獻所有財產,並募集大量軍費,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抗元軍隊,立即開赴臨安。
但南宋政權已經腐朽不堪,丞相陳宜中及大部分官員都主張議和,連太皇太後都準備攜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對南宋政權徹底失望,他離開臨安,趕往福建南劍州招募士兵繼續抵抗元兵。之後,文天祥協同各地抗元義軍,轉戰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一路收複了眾多州縣。
1278年冬,元軍開始大舉反攻,義軍節節敗退,文天祥戰敗被俘。
元軍將文天祥關押在戰船上,趕往崖山剿滅南宋將領張世傑。抵達崖山後,元軍將領張弘範威逼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慘死的家人和沿途破敗的村鎮,憤怒地說:“你也曾是宋朝的將領,投靠了蒙古人,為虎作倀,殺戮了多少百姓?你難道不感到羞愧嗎?讓我勸張世傑投降,休想!”張弘範聽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脅強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壯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聽完文天祥的詩,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決心所打動,沒有再為難他,將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給元世祖忽必烈處置。
元世祖忽必烈見文天祥忠貞不屈,更想將他招降。他派已投靠元朝的宋恭帝趙
來勸降。麵對這位昔日南向而坐的年幼君王,文天祥心中再無往昔的尊敬。他眼中時而憤怒,時而悲憫,百感交集。最後,他朝趙
躬身拜了一拜,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忽必烈見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氣,便下令給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鎖,將他關進暗無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誌。就這樣,文天祥在獄中一待便是三年。這三年中,他不僅沒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斷寫出大量的詩作來激勵自己。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當文天祥來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已在兩邊垂手而立。麵對著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懼,隻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禮。元世祖也不怪責,緩緩對他說:“隻要你投靠朕,對朕忠誠,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麼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沒什麼好說的,讓我一死就夠了!”元世祖見文天祥居然敢當著滿朝文武的麵頂撞自己,十分氣惱,便下令處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殺死在柴市,終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不惜犧牲自己,奮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現出的浩然正氣、不屈氣節深深影響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