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那些土,它突然靈機一動,用蹄子踏了踏,隨即它側著身子,讓更多的土落下來,最後,它踩著那些土,露出了頭,被主人拉了上去!
在不幸中,往往有幸運的萌芽;在苦難中,智慧會悄然產生。故事裏的驢子所經曆的正是這些。對於不幸,別急著悲觀,別忙著傷心,更別哭!因為一切不幸的經曆都可能成為你的墊腳石,成為你應對未來麻煩的智慧。
很多人認為“不幸中蘊藏著幸運的因子”、“失敗是成功之母”之類的話不過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為了給自己打氣,不得不這樣想這樣說。但想一想吧,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的人,哪一個沒有經曆失敗?哪一個又曾被悲傷打敗?不要為挫折悲傷,每一次挫折都是財富。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不是因果,這是強者公認的事實。
但是,成功與失敗之間畢竟有遙遠的距離,想要實現這個轉變,需要你有樂觀的心態,看淡眼前的失利,才能騰空大腦,想一想應對策略和將來的打算。要把樂觀當做一種常態,遇事不要先慌張,先往好的方麵想,才能在危機中看到轉機。
原一平是日本保險業泰鬥級人物,他在27歲那一年,進入日本明治保險公司開始推銷生涯。當時他很窮,連一頓飽飯都吃不起,每天晚上隻能在公園過夜。有一天,他向公園裏散步的一位老人推銷保險,等他詳細地說明之後,老人平靜地說:“聽完你的介紹之後,絲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願。”
原一平露出懊惱又不解的神色,老人注視原一平良久,接著又說:“人與人之間,像這樣相對而坐的,一定要具備一種強烈的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將來就沒什麼前途可言了。”原一平啞口無言,冷汗直流。老人又說:“年輕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須認識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裏呢?”
老人又說:“你在替別人考慮保險之前,必須先考慮自己,認識自己。”
“考慮自己?認識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視自己,毫無保留地徹底反省,然後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
原一平接受了老人的教誨,他策劃了一個“批評原一平”的集會。集會的目的是讓別人能坦率地批評自己,所以他確定了下列三項原則:一是集會要使人人都能暢所欲言,所以人數不能多,以五人為限。二是為了要讓更多的人都有批評的機會,每次邀請的對象不能相同。三是既然是他主動邀請別人來的,別人就都是他的貴賓,一定要熱誠地招待他們。
一切準備好之後,他立刻去拜訪幾個關係較好的投保戶,他誠懇地對他們說:“我才疏學淺,又沒有上過大學,因此連如何反省都不會,所以我決定召開原一平批評會,懇請您抽空參加,對我的缺點加以指正。”這些人覺得這種性質的集會很有意思,都很痛快地答應了。
原一平把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都一一記下來,隨時反省自己。隨著批評會的定期舉行,他發覺自己就像一條蠶正在“蛻變”。每一次的“批評會”,他都有被剝一層皮的感覺。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批評會”,他把身上一層又一層的劣根剝了下來。隨著他把身上一層又一層的劣根剝了下來,他逐漸進步、成長。他把在“批評會”上獲得的改進用在每天的推銷工作中,業績直線上升。
讓我們深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不如意?工作不理想?人緣不好?感情不順?家庭煩心?說到底,不是因為別人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自己不夠優秀、不夠有魅力,做得不夠完美,如果我們自己做到了最好,即使真的失去什麼,我們也可以問心無愧,也有資本遇到更好的,得到更好的,隻有這樣的人生狀態,才能讓我們遠離傷感。
真正聰明的人,凡事要往好處想,但不是幻想,他們會拿出切實的行動,讓一切變得更好。首先要徹底地改造自己,聽別人的意見,知道自己的缺點。想要徹底告別悲傷,就要和昨天的自己說BYEBYE,真正的檢討分析,以期做得更好。
這個過程需要寬容的心態,別人說你兩句你就開始擺臉子,從此誰也不敢批評你;別人說得一針見血讓你沒麵子,嘴硬解釋,反倒讓說你的人尷尬;知道自己的真實形象,心裏會有巨大的失落感,這時候需要你堅強地支撐住,相信一切都會好。
每一份生活都有殘缺,每一個人都會受傷,看開點,傷痕有時也是我們奮鬥過、愛過、付出過的證明,它留在我們的生命中,是我們記憶中的寶貴經曆。它也可以成為我們改進自己的動力。學著以寬容對待生活,以堅強要求自己。除了死亡,我們所有的經曆都不是結局,為了未來,我們仍要走好現在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