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哲學家正在給幾個學生講授和心靈有關的知識,他講了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如何從品德、行為、學識等方麵,讓自己的心靈更為充實平靜,但是,這些道理對於年輕的學生來說太過高深,他們露出信服卻也困惑的神色。
哲學家說:“好吧,我知道說這些,你們也許覺得不夠直觀,那麼,我問你們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有一塊不大的土地,你們如何保證這塊土地上不生雜草?”
“把所有的草拔掉!”一個學生很快回答。
“那需要浪費你多少時間?你沒有時間的時候,誰來做這件事?”哲學家說。
“一把火把它們燒掉!”另一個學生說。
“那也會燒壞你的土地,讓它們喪失肥力,不能播種其他植物。”哲學家說。
“那究竟該怎麼做呢?”學生們問。
“把所有土地種滿糧食,讓它們茁壯成長,即使有幾根雜草也不要緊。”哲學家微笑著回答:“我們的心靈如果充滿美好的事物,那麼不論什麼也不能妨害它,現在你們明白了嗎?”
衣服如果不及時清洗,就會變得肮髒;房間如果不及時收拾,就會變得雜亂,人的心靈如果不及時清理,同樣會欲念叢生,讓人不得安寧。人們總是想要告別鬱悶,活得輕鬆自在,卻總是當懶人,從不注意維護自己的心靈,難怪鬱悶的人越來越多。
故事中,哲學家提出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讓我們告別鬱悶,這就是營造一顆充實的心靈。如果一個人的心足夠豐富,多姿多彩,一有空,我們想的是那些讓我們沉醉的奇思妙想,而不是讓我們唉聲歎氣的各種雜念。
在心靈層麵,我們的選擇理應多一些,而不是鑽進牛角尖裏不出來。我們可以試著流連山水,可以試著發展愛好,可以試著多交朋友,生命中有那麼多事,你還沒有嚐試過,哪裏有時間鬱悶。鬱悶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還有那麼多事沒有做,等做完了再體會‘鬱悶’也不遲。”達觀的心態,就在這種暗示中漸漸形成,直到樂觀成為你的習慣。
父母離異後,各自組成新的家庭,小珊被疼愛她的外婆帶在身邊,從此一年也見不到父母一麵。外婆年老,腿腳不方便,耳朵也不太好,她總是擔心小珊受什麼委屈不肯說,但讓她安心的是,小珊每天都笑口常開,回到家就嘰嘰喳喳地說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自己今天做了什麼,完全不像一個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
其實,小珊的生活並不理想。在學校,他因為沒有爸爸媽媽,經常被同學欺負,她的成績中等,老師也注意不到她,談不上關心。她沒有什麼朋友,還要在外婆麵前裝出快樂的樣子,小小年紀承受這些東西,她其實很吃不消。
但是,小珊有一個派遣鬱悶的方法,她每天放學後都會到附近的公園裏,講她的煩惱對著一棵老樹全都說出來,把這些負麵情緒統統排除後,她又開始跟那棵樹說自己的夢想,說她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希望能在外婆麵前當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個醫生,讓外婆身體更好……每當她這樣說完,就會真的快樂起來。
漸漸的,小珊的同學也被她流露出的積極吸引,她的身邊多了朋友,多了關懷。她的習慣一直沒有改,經常去那個公園,找那顆老樹,她覺得這棵樹知道自己的夢想,讓她能夠擺脫日常的煩惱,讓她的心靈可以生活在自己希望的地方……
生活經常在我們身上加一些額外的東西,如額外的工作,額外的人際負擔,額外的道路,額外的瑣事……這些你根本不想做的事大大耽誤了你的時間,改變了你的計劃,讓你常常感歎:“如果沒有那件事,我已經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人”。但是,誰不曾被額外的東西壓迫?這並不是鬱悶的理由,也許,隻是上天對成功者的考驗,看你到底行不行。
所以,當你發現這些“額外物”時,即使發泄也是一個好辦法。不要封閉自己的心靈,把所有的東西都灌進去。寬心自然是我們的目標,但在我們的個性還沒那麼堅強之前,適當的發泄也是必要的。找個人或找個地方把事情說出來,哪怕寫在日記上,也是對不良情緒的一種排遣,為的是讓自己更好地麵對明天的生活,而不是沉溺於昨日的傷痛。
寬容一點,平和一點,讓我們的心一平如砥。人有旦夕禍福,我們能夠做的隻有善待自己。每個人都應該尋找一個“安心之所”,及時修剪居所裏的雜草,讓它保持整潔,保持生機,讓我們始終能夠關照自己的心靈,讓它不被迷霧遮蓋,始終看得到未來的方向。
06.豁達,如同生活在別處
心胸豁達,就不會被雜事糾纏了心神,更不會因境遇而煩悶。
法國一位詩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在別處。這句話曾被很多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引用,同樣也能引起我們的思索:我們能否讓心靈與現實生活分開,既生活在現實中,又生活在理想中?我們究竟能不能達到自己向往的境界?這一切有待我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