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走不完的前程,緩一緩,漫步人生(2)(2 / 3)

“可是,我覺得自己做得不是那麼好。”芳芳鬱悶地說:“我想等我找到一個輕鬆的方法後,再去做這些事。”

“在你找到這些方法之前,你就先累死了!”好友大聲叫道。

當我們趕路的時候,能夠催促我們的其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念頭,那種固執的念頭像鞭子一樣抽打著我們,讓我們快點、再快點。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快?也許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隻知道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不這麼做,就會像犯了錯誤一樣恐慌。這個時候,我們已經進入了某種“強迫狀態”,再繼續發展,甚至會成為強迫症患者。

既然煩惱因“強迫”而來,我們也可以用“強迫”的方式加以解決。既然問題是太過一心一意,我們就要學會三心二意,迫使自己的注意力暫時從專注的事情上移開,找找其他事。也許一時之間,你會覺得幹什麼事都無趣,這時也可以求助於朋友,讓他們推薦一些好玩的、能夠調動你熱情的事。人即使處於木訥狀態,經過一小段時期的活躍,也會重新變得精力旺盛,恢複從前的好奇心和熱情。

把精力放在“沒有用”的事情上,是否會玩物喪誌?的確有這個危險。但是,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基本的自製力,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性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隻要有定力,就算再三心二意,也不耽誤你在正經時候的認真,甚至還會讓你心情更好,提高效率。

一場大病後,呂先生多了一個愛好。他買了一台單反和各種照相器材,一有時間,就帶著這些東西在城市裏到處轉悠,拍回一些照片。有時候,他拍的是一輛破舊的、布滿灰塵的自行車;有時候,他拍的是很有文藝氣息的咖啡館,木質招牌和窗戶裏氤氳的白煙;有時候,他拍人潮中一抹亮麗的背影……他的朋友們都說:“喲,最近這是怎麼了,成藝術家了?”他笑而不語,抽空看一些攝像方麵的書籍。

呂先生是因為太過勞累才進了醫院,以前,他是個愛操心的人,公司不論有什麼事,他都爭取親力親為;家人不論有什麼困難,他都要絞盡腦汁;孩子的所有功課,他都要一一過目,他認為這麼做,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直到他在醫院躺了三個月起來後,他發現,沒有他,公司的業績依然蒸蒸日上;家人朋友的生活依然熱熱鬧鬧;孩子的名次依然名列前茅。他並沒有覺得失落,而是發現了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負責,他以前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幹涉得太多。相應的,他對自己不夠負責,導致自己沒有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身體還出了問題。

出院後,“對自己負責”成了他的口頭禪,他開始打量公司、家庭以外的世界,開始尋找讓自己感興趣的事,並開始嚐試。他發現照相很有意思,選取一個角度,發覺事物的美,是他從前沒有領略過的樂趣,給了他真正的安寧和歡樂。他覺得自己應該放開更多的東西,追求更多的樂趣,也許這才是生命的常態……

究竟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對自己負責”?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標準:對自己負責的人,不應該讓自己吃不飽穿不暖;對自己負責的人,不應該讓自己愁眉苦臉,每天無精打采;對自己負責的人,不應該靠吃藥維持自己的健康,靠住院調節自己的身體;對自己負責的人,不應該讓自己的生活隻有一個內容,根本沒有愛好和樂趣。

換言之,對自己負責的人,需要全麵嗬護生命,嗬護心靈的各種需要,而不是整天鑽進煩惱之中,明明賺的錢夠用還在加班;明明生活很順利還在抱怨;明明該鍛煉卻要偷懶……對自己負責,就是要寬心,要靜心,要細心。

對世事要放寬心,不管你的煩惱有多少,你越是想,它們就會越重,還不如不想;不論你的事情有多少,你越是趕,它們越是亂成一團,還不如靜下來做個計劃;不論你的前方還有多少裏路,不把今天的覺睡好,明天你隻會走得更慢。這些道理,不止一個人對你說過,你真的認為它們大而無當,站著說話不腰疼嗎?

在生活中,學會“三心二意”,絕對是省時省力的好事,不要回避麻煩,但也絕不沒事就想它,沒事就發愁,學著給自己找樂子,把一天的時間多分出一塊給那些真正帶來歡樂的事,這樣做,你才能輕裝上陣,走得更遠更快。

06.卸下負重的包袱,讓心靈輕鬆去旅行

有一份輕鬆的心態,才能領略路上的風景。

對未來的擔憂,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以致我們的生活就像有了旅行團,人們的旅遊多了方便,卻也多了很多限製,人們總是在一個景點匆匆看上幾眼,立刻奔赴下一個地點,恐怕在很短的時間裏玩到的景點不夠多。等到回到家,才發現自己走馬觀花,在對下一站的擔憂中,錯過了很多風景,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