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走不完的前程,緩一緩,漫步人生(1)(2 / 3)

02.換個方向去追求,人生才能枝繁葉茂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能夠成長。

美國一位詩人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安睡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這句充滿哲理的詩句既預示著每一天的生活,又揭示了在死亡來臨之前,每個人都要為生活奮鬥。有的時候我們停住急促的腳步,不禁也會問問自己:我們還要走多遠?我們需要走多快?才能真的到達我們的目標?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到底有什麼意義?

公園裏,一個孩子正在畫板上畫一棵參天老樹,他對陪自己畫畫的爸爸說:“爸爸,為什麼這棵樹這樣茂盛?我看學校裏的樹都是光禿禿的,沒這麼漂亮,也沒有樹蔭讓我們納涼,它們不是同一種樹嗎?”

爸爸說:“他們也許恰好是同一種樹,隻是現在的樹,人們為了美觀,總會不停地修剪它們的樹枝,讓枝葉盡量朝一個方向長,這樣長大的樹,可以直接砍下來送進木材市場,但是不會這麼茂密,當然也不能讓你觀賞和納涼。”

做一株“成材”的樹,和一株茂盛的樹,哪個更好?前者無疑是快速而高效的,很快就能長得又均勻又筆直,成為房梁或漂亮的家具;後者有時候看上去有點歪斜,需要很長很長時間才能變得粗大茂盛,但它的茂盛,卻是人人向往的風景。難道這不是一種“成材”?

我們的生活總是朝著一個方向,這並沒有錯,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在一條路上加速,根本不看看路邊有什麼,根本想不到去路邊的田野采幾朵花,去路邊的山裏拍幾張照。長此以往,我們就像一棵剪掉太多枝葉的樹,隻剩光禿禿的主幹,難怪別人看著我們,覺得不完整;我們看著自己,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隻在一個方向追求,成就固然大得多,但其他方麵就要相對減少,均勻而平衡的生活,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趕路固然是重要的,但也不要忽略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事,不然,你隻是在生長,不是在生活。

經過二十年的學習,喬終於得到了博士學位,這時他已經是個大齡青年,走出象牙塔,覺得滿心茫然。

喬從小就是個好學生,他每天想做的事隻有學習,即使寒假暑假,他也會拿著厚厚的卷子,掐著時間做題,對答案。小時候,見了他的人都會誇獎:“這孩子好,這麼愛學習!”等到他上了大學,他的習慣仍然沒改,漸漸的,父母不禁擔心:“這孩子怎麼隻知道學習?”親朋好友都勸他趕快多交些朋友,談一談戀愛,但他卻一心想要考上研究生再考博士。學習已經成了他的習慣,除了學習,他根本不知道其他事的樂趣。

現在他找到了工作,卻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麵存在問題,他很木訥,根本不知道如何流暢地和他人交流,對人際關係更是一竅不通。他也想盡快戀愛成家,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懂追求女性,即使有人帶他去相親,他也隻是呆呆地坐在那裏,不知道說什麼。他甚至想,幹脆讀個博士後,以後就搞研究,不要家庭也不要社會關係,也許也能做出點成績……

隻知道學習,隻知道工作,這種一心一意能夠帶來的,真的是別人比不了的成就嗎?也許隻是給自己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在該戀愛的時候,你沒有戀愛;在該娛樂的時候,你沒有娛樂;你的生命並不完整,總有一天,你會為此深深後悔。

我們應該試著讓自己更加繁茂,追求更多的東西,不要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時間不夠,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生命所固有的,它們可以彼此達成一種平衡,一種互補,一種支撐,而不是互相牽製,互相局限。

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讓自己的腳步緩一緩,讓自己學著心平氣和。在一個方向久了,你會覺得單調乏味,這時候,你需要調劑,需要看看其他方向上有什麼,需要發展你的個人愛好,拓展你的業餘生活。做這些事的時候,你不需要急迫,隻需要細水長流,慢慢地領會其中的滋味。讓你的生命像一顆生長在原野裏的樹,不但要粗壯的主幹,也有各具姿態的枝條,在土壤裏紮根,在陽光下生長,不必在意時光的流逝,時間很短也很長,足以讓你繁盛。

03.花開花落,自得其樂

藏於深穀的野花,無人探訪,仍舊開。

在人群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渺小、寂寞、提不起精神,想要“靜一靜”,這個“靜”,就是遠離人群,體會一下什麼是孤獨,與自己對話一下,察覺靈魂的需要。魚兒無法在陸地上生活,心靈也無法在束縛中自由。有時候,孤獨,是對心靈最好的嗬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