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個城市,有一年鬧起了饑荒,商店裏的食物早被搶購一空,窮人家裏根本沒有糧食,每天都麵臨著挨餓。這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聽了這一番話,那些餓了好些天的孩子仿佛一窩蜂一樣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鬧哄哄地向自己的家中跑去。
隻有一個叫蘇珊的小女孩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而且,她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蘇珊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蘇珊,趕快去!”
當蘇珊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感恩,是人情關係中的重要鏈環,但是,很多人傾向於把人情簡單化,功利化,而不是“感情化”。受到人幫助的人,必然在某一方麵處於弱勢,等待別人援手,但如果你將這援手視為理所當然,你的心靈無疑也處於弱勢:你不能理解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關係,而把一切看得冰冷機械。
每個人都要學會對他人感恩,在言語上行動上都要有所表示,哪怕這表示僅僅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的一句謝謝和一個親吻,但這已經能讓幫助你的人覺得開心。要知道,幫助你的人是同情你的處境,才會付出自己的力量,他在幫你的同時,就知道你沒有回報的能力,所以,你也無需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報答,隻需要把這份恩情牢牢記住,就已經符合了對方的心意,甚至給對方的生活增加了一絲人性的色彩。
鎮裏有個醫生,不但醫術高,心腸也好,如果窮人來他的診所,付不起診金,他就隻收基本的醫藥費,不讓他們為難。人們都說他是個難得的好人。那些經過他幫助的窮人雖然沒法償還醫藥費,但他們每年打下糧食,收了菜,都忙不迭地給醫生送上一份。
一次,有個病人問醫生:“你為什麼這麼好心?現在,像你這樣的人可不多見了。”醫生說:“我小的時候,家裏特別窮,但我又是個愛讀書的孩子,父母經常為這件事發愁。從小到大,我記得每年他們都在四處告貸,為的就是我能繼續讀書。後來,我要上大學了,親戚們也都很窮困,沒有什麼辦法。幸好隔壁鎮上的一個老人聽說這件事,給我出了一大筆學費,還特意給了我生活費,我才能順利讀完大學,成為一個醫生。”
“後來呢?”病人問:“那位好心的老人現在怎麼樣了?”
“那我就不知道了。”醫生遺憾地說:“我上大學那一年,他就搬走,再也沒有回來過。我也不知道他的地址。我想,我報答不了他的恩情,隻能做一個像他一樣的人,盡量幫助有困難的窮人,這也許才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人情最讓人溫暖的地方,不在於它的回報性,而在於它的傳遞性。有時候你接受他人的幫助,沒有能力沒有機會還回去,等你有了能力,卻發現對方根本不需要。這時候,你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不,你應該做更多的事,例如,用你的能力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就像當初別人願意無償地幫助你。
我們已經說過,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大氣一點,看得遠一點,人情關係不是簡單的你來我往,不是一條線段,它是一張網,你是其中一個結點。你願意幫助他人,你的方向就越多,這張網就會因你的付出而緊密,相反,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感情,這張網就會因為你多了一個窟窿。把感恩意識根植在心裏,人情才能讓你覺得輕鬆美好,而不是一筆又一筆的負擔。
什麼是真正懂得人情?印度聖雄甘地坐火車的時候,曾經把一隻鞋子掉在火車外,這時,他立刻脫下另一隻鞋子,扔向鐵軌,他說:“也許鞋子會被一個窮苦的人撿到,這樣做他才能湊一雙來穿。”簡簡單單一個故事,包含了“人情”的全部:一顆對他人寬厚慈悲的心,不計回報的態度,還有想要傳遞溫暖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