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生活中有不少人不懂這一道理,成天希冀成功的到來,卻不肯付出辛勤的勞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不要埋怨自己的收獲比別人少,不要感慨人生對自己不公平,為什麼不冷靜地想一想,你付出了多少呢?
的確,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付出多少,相應地就會有多少回報。打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若想在秋天收獲豐碩的果實,春天就不要吝嗇手裏的種子,將它們播撒並且精心地照顧。你會發現,你種下什麼,秋天就會收獲什麼,或多或少。而沒有播種,又怎會有收獲呢?
“業精於勤,荒於嬉。”有的人即使很有天分,但如果他們不勤奮,不能腳踏實地地做事,也會蛻變為碌碌無為的人。方仲永天資聰慧,5歲能作詩,被鄉裏稱為奇才,就在人們紛紛找他作詩之際,他父親感到從中有利可圖,就讓他放棄了學習,整天帶著他到處吃喝玩樂,結果詩才枯竭,終於“泯然眾人矣”。
一個人成功與否,固然與環境、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相關聯,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奮與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勤奮使平凡變得偉大,使庸人變成豪傑。古今中外,那些意氣風發的成功者,無不是勤奮刻苦的楷模,是勤奮鑄就了他們內心的力量,促成了他們生命的輝煌。
例如,張溥抄書抄得手指成繭,寫出了《五人墓碑記》這一千古流芳的名篇;李白擁有“鐵杵磨成針”之勤,讀書讀得口舌生瘡,故能鬥酒詩百篇;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之勤,所以“下筆如有神”;王羲之日日臨池學書,以致染黑了池水,後因“矯若驚龍”的草書而被尊稱書聖……
隻有堅持勤勤懇懇地付出心血,才會換來實實在在的成功,因此,我們要想在工作中出人頭地,達到事業的高峰,享受美好的人生,隻有一種途徑,那就是勤奮、勤奮、再勤奮,肯下苦工夫,肯腳踏實地。
一時勤奮並不難做到,但要一生勤奮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勤奮是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堅強的意誌,需要數年如一日地付出心血和汗水,隻有大氣之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尼可羅?帕格尼尼的奮鬥史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記者問帕格尼尼:“您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帕格尼尼回答:“勤。”這裏的“勤”指的就是勤奮,無論在哪裏,他都是以勤奮而聞名。
帕格尼尼的父親是小商人,沒受過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他聘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帕格尼尼拉琴,那時帕格尼尼剛滿7歲。在同齡人們耽於玩樂時,帕格尼尼每天早上9點鍾開始在家練習拉小提琴,一直到下午五六點鍾才結束,他從不偷懶,勤勤懇懇,以至於連做夢都在拉琴。就這樣,帕格尼尼練就了嫻熟的小提琴演奏技法,12歲時,他把《卡馬尼奧拉》改編成變奏曲並登台演奏,一舉成功,轟動了輿論界。
之後,帕格尼尼開始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習,包括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羅拉和指揮家帕埃爾,他依然每天大約用12個小時練習自己的作品。1801年起的5年間,他隱居了起來,但是他並沒有停止自己的創作,這一時期,他完成了《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侖奏鳴曲》等6首小提琴,並創造了小提琴與吉他合奏的奏鳴曲,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
1825年後,已經功成名就的帕格尼尼大可在家享受生活,但是他對待事業的勤勉絲毫沒有銷減,他往來於歐洲各地舉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828年奧地利維也納、1831年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1839年馬賽,然後去尼斯,這些演出均引起了轟動,也奠定了他國際演奏大師的地位。
學鋼琴的人是世界上非常勤奮的群體,他們的勤奮不是一時,而是一生。可以想象,如果心中沒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可能誰也堅持不了50年。帕格尼尼50年如一日地勤練小提琴,將勤奮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印證了愛迪生所說:“成功=1%的靈感+99%的汗水。”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上帝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不付出任何努力,坐等奇跡發生簡直是不可能的,這些想法往往是懶惰者的借口,是虛浮者的托辭。如果你想比別人成功,想擁有大氣之風,那麼,請捫心自問,你是否像尼可羅?帕格尼尼那樣勤奮學習、勤奮探索、勤奮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