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判斷力不排斥雄心壯誌(1 / 2)

源賴朝說,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就是把判斷力歸於難以名狀的美德範圍中,而這些美德隻適合於基本原則是物質性的人或物。

以上的言論其實是蠢人散播的謠言,這些蠢人任憑自己的生活跟著異想天開和縱欲的行為隨波逐流。

判斷力不僅不排斥美感,相反判斷力幫助美感產生,並且通過維持美麗外表,保護美感的發展成長。

沒有判斷力,人不會長久支配值得羨慕的事物。人們要承認即使缺乏邏輯性也不會阻止事物的產生。

還有什麼比熱愛工作、對科學的獻身、對成功的雄心壯誌更值得稱讚的嗎?

一些推理植根於雄心壯誌的基礎上,如果判斷力不介入讓這種推理得到發展,這一切事業還會有嗎?

但是,這並不是所有情況。沒有邏輯讓我們下定決心,最認真的決定不久也會變成模糊的方案,剛形成就粉碎了。

判斷力在事物的起因和目標中。判斷力使我們認識到那些很少有人願意分析的差異之處。判斷力介於論斷和觀點二者之間。

我們幾乎總是很容易將論斷與觀點二者混淆,這一錯誤會頻繁地導致失敗的結果。

觀點是一種可以改變的信念。除此之外,因為它基於指向性和可能性,所以不容易脫離個人因素。觀點取決於偏好、當時的情緒以及種種要考慮的事,這些因素引領著觀點一直走向想要的解決方法。

觀點也經常源自慎重的考慮或者初始表達的不精確特征。由於這些因素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津津樂道地輕輕修改,之後逐漸地根據我們的想法進行著色。

謊言不需要進入這個欺騙的進程裏,四分之三的情況下,幻想的結果會讓我們永久不忘。

我們經常處於三個聰明人的位置上,他們搜尋一個古老石棺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花瓶,但是,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確定花瓶的最初用途。

他們中有一個詩人兼理想主義者。第二個人隻知道讚美好的事物。第三個人屬於憂鬱類型的人。他們致力於特殊的研究工作。幾天之後,為了彼此交流對這個花瓶的不同看法,他們再次碰頭。“我發現了秘密。”第一個人說。

“我也是。”第二個人堅定地說。“我也差不多發現了秘密。”第三個人回答。

每個人的觀點都是基於他們預先形成的想法,這些預先形成的想法反映了他們頭腦中的傾向。

“這個花瓶,”第一個人說道,“是用來盛放香火的。人們在那個時代燒香,相信燒香的煙可以驅散邪靈。”

“胡說八道!”第二個人叫道,“這個花瓶是個罐子。那時候的人們把它當做裝調味品的容器。”

“不是這樣的!”第三個人堅持說道,“這是一個老式的壺,用來盛裝眼淚,就這些。”

這三個人都很嚴肅誠懇地給出他們的解釋,而他們每個人的立場都很堅定。三個人表達出來的觀點是他們冥冥中相信的,而且他們各自的性格無法控製地對他們奇特的觀點有著指導作用。

為了不受判斷力以外的事物幹擾,判斷應該暫時把所有個人偏好擱置一旁,要克製一切欲望:就是想為取悅我們的傾向而得出結論。判斷的絕對公正性是罕見的恩賜,同時也是我們可以培養的最高貴的特質。

之後我們跟著源賴朝可以得出結論,判斷力有助於高貴雄心壯誌的誕生,而且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判斷力不隻是牽涉與物質有關的東西。

這位日本哲學家也教導我們要經常習慣性地行善。

他說:我們太容易被人說服,認為善良像美感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恩賜。

現在就是推翻紮根於我們頭腦中多個世紀錯誤的時候了。

善良的美德是通過推理和邏輯才能獲得的。善良的美德與其他很多特質一樣,也是受到判斷力控製形成的。

有些人本質上很邪惡,每天周圍的形勢會強加給他們多少煩惱呢?我們考慮過嗎?

當不耐煩使心靈泛起波瀾,或者憤怒在大腦拐彎處揮舞火炬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欣賞生活的喜悅之處呢?

缺乏善良美德的人首先要因為他們的缺陷受到懲罰。他們從未體驗過內心安寧。他們生活在持久的焦慮之中,這種焦慮源自他們在最微小的刺激上所經曆的痛楚。

判斷力之後以一種毋庸置疑的方式指出,行善有利而無害。

源賴朝用他最喜歡的三段論方法向我們證明了這點:

快樂,首先是和諧與沒有悲傷的綜合。惡念會煽動我們的不滿和憤怒的情緒,擾亂這種和諧。

因此,我們先要棄惡,之後我們才可以揚善。而善良的美德又是和睦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