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1 / 2)

“你們大多是自費看病,花這麼多錢買這麼貴重的禮物經濟上能承受得了嗎?不覺得心疼嗎?”“萬大夫治好了我們的病,花再多的錢感激他也不過分也不心疼。”她們眾口一詞地回答。萬平說,“病人給我送錦旗鏡匾也好,送地圖掛毯也好,是對我的信任和鼓勵,我理解他們也感謝他們,可我認為,對我來說,最珍貴的禮物是病人留下來的那一百多付拐仗。”付出的是回報的是真情唐代詩人劉夢得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除夕夜,萬平那間小小的單身宿舍裏,不斷傳來歡聲笑語。在這個合家團圓的日子,他家裏多了兩名特殊的客人,這兩位客人是他的病號。春節前,大部分病人回家過年了,高桂珍、劉鳳忠情況特殊沒有回家。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大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過年了,誰不想回家團聚?誰不思天倫之樂?更何況他們是病人,他們更怕寂寞和孤獨,他們更需要體貼和溫暖。對待病人像親人,萬平始終堅持這樣做。他桉照家鄉的風俗,給兩位沒能回家過年的病人每人送了一份禮物,怕他們寂寞,把家裏那唯一的一台彩電搬到病房,除夕夜,又把他們請到家裏來吃年夜飯。人心就是一杆秤,他們嘴上沒說感激的話,可他們心裏卻裝滿了這份情。零點的鍾聲剛剛敲響,拜年的電話接踵而至。第一個拜年電話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

“萬大夫,你還記得我嗎?我叫傅威娜,在芝加哥給你打電話。今天是我們中國人的春節,打電話給你們全家拜個年,感謝你治好了我的病……”傅威娜是美籍華人,患病3年了,跑了美國不少大醫院,對這種病束手無策。去年回國探親,慕名前來診治,結果是藥到病除。那晚拜年的電話先後300多個。內蒙的病人李蓮芳說,“除夕那天晚上,我一直守在電話機前給萬大夫打電話拜年,可電話一直占著線。”I”那一夜,小小的陋室裏,充滿了歡樂,充滿了溫馨。郝振馨第一次來看病,正趕上那天下大雪,病看完了,萬大夫囑咐說:“今天路滑,走路要加小心,你們是病人,你不撞別人別人會撞你。”聽了這番囑咐,郝振馨心中油然而生信賴和敬意。張揚小朋友隻有7歲,爸爸媽媽陪了幾天,家裏離不開,要帶他一起回家。

“就把這孩子交給我吧,你們放心,我一定治好他的病。”萬平向張揚的家長作了許諾。

“張揚,爸爸媽媽要回家了,你一個人留在這裏看病好嗎?”“好!”“要是想家了可不許哭。”“我不哭。”他畢竟是個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爸爸媽媽走了,他哭著鬧著要回家。這裏不是幼兒園,可萬平卻要做哄孩子的工作。

“小張揚,你喜歡看動畫片嗎?”“喜歡。”“那好,這把電視櫃的鑰匙掛在你脖子上,你想看了就打開。”萬平給張揚一個特殊政策,那把電視櫃的鑰匙張揚一直掛到出院。一天,張揚突然拉肚子,萬平親自上街買來大蒜和生薑,給他熬了薑粥。小張揚出院那天,父母親前來接他回家,他說啥也不願意走。他哭了,在場的許多叔叔阿姨陪他一起流眼淚。這裏的床位始終是緊張的,住院要提前預約。石乃平前來看病的那天,的確是沒有床位。病房裏連加床的位置也沒有了。一個外地來的病人,背著抬著來北京,在京人地兩生,舉目無親,萬平理解他們的難處。沒有床也要住院!萬平給這位病人開了住院單,然後找來他的助手,同助手們商量說:“今天新來的一名病人需要住院,實在是擠不出床位了,你們擠一擠,兩個人睡一張床。”住院的問題解決了,當石乃平得知事情真相時,不知該怎樣感激才好。

“能下床的到外麵做早操。”“起床後自覺把內務搞好,檢查評比。”“午飯後全部到室外曬太陽。”萬平的“政令”格外多,有不順從者或執行不力者,他會發火,也很嚴厲。不過這種時候不多,這裏的病人都很聽話。一位陪住的病人家屬說:“有時看起來萬大夫很嚴厲,其實他這個人像熱水瓶,外麵涼,裏麵熱。他關心病人勝過自己,每天5點多鍾起床,晚上配藥製劑到淩晨下兩點,天天如此。看他一個人總是這樣辛苦,來這裏住院的病人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我來這裏陪床3個月了,看到了很多,昕到了也很多,沒有人不誇這萬大夫。這牆上掛的錦旗有兩百多麵,還有一部分掛不下的鎖在倉庫裏,這都是病人和家屬們的感激之情,也是對他醫德、醫術和醫風的高度評價。在如今這個社會裏,求醫生看病送紅包是常見的事,可在這裏行不通。萬大夫不但不收紅包,連掛號費也不收。一位病人實在過意不去,出院那天買來一把香蕉留給萬大夫。萬大夫說,這香蒸我收下,你必須收下10塊錢。最後萬大夫把那把香蕉送給了最小的病人。他的感人事跡很多,每個病人心裏都有一塊豐碑。”醫院那場意外的火災,目睹者誰也不會忘記那個感動人心的場麵。那次火災來得迅猛、突然,當人們發覺時,那肆虐的火魔已無法扼製。濃煙滾滾,火勢熊熊,受驚嚇的病人亂作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