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澄說道:“翁大人久掌戶部,相信賺錢的法子比我明白得多,曆來使國庫殷實,無非開源節流,日本蕞爾小國,其天皇尚且為購買戰艦而厲行節約,日食一餐,我天朝上國,如何不如倭人?”

翁同龢笑道:“開源節流,您說得容易!我且問你,源從何開,流從何節?”

許景澄對經濟不是很懂,被翁同龢這樣一問,一時間說不出話來,翁同龢又說道:“就算是源已開,流已節,我們總不能隻買兩艘鐵甲艦吧,要造艦隊至少要有鐵甲艦,巡洋艦,驅逐艦等等十幾艘吧?這些都要花費不菲,這一下子就是幾千萬兩銀子出去了。”

“如今我大清正是銀貴錢賤,你說說這麼多銀子一下都流到國外去,對我們大清將會有怎樣的影響?”

許景澄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許景澄並不明白銀貴錢賤是什麼意思,可是林遠卻知道,在清代的時候,使用兩種貨幣,一種是白銀,一種銅錢,在清代中期以前,由於國庫存銀充足,所以白銀和銅錢的比價相對恒定,一兩白銀大約兌換一千個銅錢。

可是在清代中期以後,隨著鴉片貿易的進行和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大量賠款,造成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中國本來就不是一個盛產白銀的國家,所以白銀大量外流就就產生了銀對錢的比價劇增的後果,曆史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銀荒”。

“銀荒”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極大,在清代,大宗交易是用白銀來結算的,而小筆的貿易則是用銅錢來結算的,使用銅錢的場合,通常都是農業和手工業貿易,銀子都是掌握在富人或是政府手中,他們在購買物品的時候,會把銀子兌換成銅錢。

在銀貴錢賤的狀況下,他們擁有的白銀數量沒有變化,但是這些銀子能夠兌換的銅錢卻增加了,就能用和原來一樣的銀子購買更多的物品,物品出賣者慢慢地也發現了這一點,於是他們就會把物品的價格提高上去,這樣一來,銀貴錢賤引起的問題就轉嫁給了社會所有人,於是通貨膨脹就發生了。

林遠正在想著的時候,翁同龢已經把“銀荒”的後果解釋清楚了,聽得下麵眾人麵麵相覷,翁同龢接著說道:“若是物價飛漲,百姓不堪其苦,有什麼後果相信您會很清楚,當年毛匪起於廣西,竟能北上攻湖南,克湖北,東占金陵,不能不說物價飛漲助長了毛匪的氣勢,若是再有毛匪趁機作亂,該如何是好。”

翁同龢把這段話拋出來,場上眾人頓時鴉雀無聲,翁同龢的意思很明白:造海軍就是幫助逆匪,這個罪名可是要誅滅九族的!

許景澄也被翁同龢嚇出了一腦袋的汗,他伸出手去擦了擦汗,說道:“難道我大清就不建設海軍了嗎?”

翁同龢說道:“誰說守禦國土非要建設海軍,我們就以前一階段的事情為例子,日本和俄國的聯合艦隊進攻天津大沽,不是一樣被我們的守軍打退了嗎?”

林遠心想:“翁同龢竟然用那場戰鬥來當例子,那場戰鬥根本就沒有什麼代表性,因為當時日本和俄國並不是想要發起全麵登陸進攻,如果他們想要全麵進攻,中國的海岸線那麼長,他們完全可以再找一個地方登陸。”

許景澄在這場交鋒中完全落在下風,不過他不願意承認失敗,於是說道:“如果我們沒有海軍,那敵人在打了我們之後,我們也不能打回去,我們豈不是任人宰割嗎?”